
唐朝是繼隋朝之后的大一統王朝,唐太宗繼位后開創貞觀之治,與當時的阿拉伯帝國并列為世界上最強盛的帝國,聲譽遠揚海外,喝酒已經不像以往是王臣貴族的特權,尋常百姓也普遍飲酒,盛唐時期,不僅男人喝酒,女人也普遍飲酒。且唐朝人不滿足于普通品類之酒,而更喜葡萄酒,甚至唐高祖李淵、唐太宗李世民都珍愛葡萄酒,自此也形成唐朝的葡萄酒文化。
到唐朝為止,人們主要是喝低度的米酒,但當時普遍飲用的低度糧食酒,無論從色、香、味的任何方面,都無法與葡萄酒媲美,這就給葡萄酒的發展提供了市場空間。
當時葡萄酒面臨著的真正的發展機遇是:在國力強盛,國家不設酒禁的情況下,唐高祖李淵、唐太宗李世民都十分鐘愛葡萄酒,唐太宗還喜歡自己動手釀制葡萄酒。據《太平御覽》:“(唐)高祖(李淵)賜群醫食于御前,果有蒲萄。侍中陳叔達執而不食,高祖問其故。對曰,臣母患口干,求之不能得。高祖曰,卿有母可遺乎。遂流涕嗚咽,久之乃止,固賜物百段。”由此可見,在唐初,經過戰亂,葡萄種植與釀酒基本已萎縮,連朝中大臣的母親病了想吃葡萄而不可得,只有在皇帝宴請大臣的國宴上方有鮮葡萄。
《太平御覽》記載,唐太宗貞觀13年(640年),唐軍在李靖的率領下破高昌國(今新疆吐魯番),唐太宗從高昌國獲得馬乳葡萄種和葡萄酒法后,不僅在皇宮御苑里大種葡萄,還親自參與葡萄酒的釀制。釀成的葡萄酒不僅色澤很好,味道也很好,并兼有清酒與紅酒的風味。
盛唐時期社會穩定,人民富庶。由于帝王、大臣喜好葡萄酒,民間釀造和飲用葡萄酒也十分普遍。這些在當時的詩歌里都反映。
詩人李欣,《唐才子傳》稱其“性疏簡,厭薄世務”。他在《古從軍行》中寫道:
白日登山望烽火,黃昏飲馬傍交河。
行人刁斗風沙暗,公主琵琶幽怨多。
野云萬里無城廓,雨雪紛紛連大漠。
胡雁哀鳴夜夜飛,胡兒眼淚雙雙落。
聞道玉門猶被遮,應將性命逐輕車。
年年戰骨埋荒外,空見蒲桃入漢家。
李欣這首《古從軍行》寫了邊塞軍旅生活和從軍征戎者的復雜感情,借用漢武帝引進葡萄的典故,反映出君主與百姓、軍事擴張與經濟貿易、文化交流與人民犧牲之間尖銳而錯綜復雜的矛盾。全詩風格蒼勁悲壯。詩的結尾借用葡萄引進的典故,揭示戰爭后果,雖不加評判但愛憎分明,為這首詩的藝術特色之一。
李白,又稱“詩仙”、“酒仙”,素有“斗酒詩百篇”的名聲,十分鐘愛葡萄酒,甚至在酒醉奉詔作詩時,還忘不了心愛的葡萄酒。他在《對酒》中寫道:
蒲萄酒,金叵羅,吳姬十五細馬馱。
青黛畫眉紅錦靴,道字不正嬌唱歌。
玳瑁筵中懷里醉,芙蓉帳底奈君何。
實際上,李白不僅是喜歡葡萄酒,更是迷戀葡萄酒,恨不得人生百年,天天都沉醉在葡萄酒里。《襄陽歌》就是他的葡萄酒醉歌。他在《襄陽歌》中寫道:“……,鸕鶿杓,鸚鵡杯,百年三萬六千日,一日須傾三百杯。遙看漢江鴨頭綠,恰以蒲萄初崳醅。此江若變作春酒,壘曲便筑糟丘臺。……”詩人李白幻想著將一江漢水都化為葡萄美酒,每天都喝它三百杯,一連喝它一百年,也確實要喝掉一江的葡萄酒。從詩中也可看出,當時葡萄酒的釀造已相當普遍。
在唐代的葡萄酒詩中,最著名的莫過于王翰的《涼州詞》了。詩中寫道: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飲琵琶馬上催。
醉臥沙場君莫笑,古來征戰幾人回?
邊塞荒涼艱苦的環境,緊張動蕩的軍旅生活,使得將士們很難得到歡聚的酒宴。這是一次難得的聚宴,酒,是葡萄美酒;杯,則是“夜光杯”。據《十洲記》:“周穆王時西胡獻夜光常滿杯,杯是白玉之精,光明夜照,”鮮艷如血的葡萄酒,滿注于白玉夜光杯中,色澤艷麗,形象華貴。如此美酒,如此盛宴,將士們莫不興致高揚,準備痛飲一番。正值大家“欲飲”未得之際,馬上琵琶奏樂,催人出征。此時此地,琵琶作聲,不為助興,而為催行,誰能不感心頭沉重?這酒還喝不喝呢?這時,座中有人高喊,男兒從軍,以身許國,生死早已置之度外。有酒且當開懷痛飲!醉就醉吧,就是醉臥沙場也沒有什么丟臉的,自古以來有幾人能從浴血奮戰的疆場上生還呢!于是,出征將士豪興逸發,舉杯痛飲。明知前途險厄,卻仍然無所畏懼,勇往直前,表現出高昂的愛國熱情。
在眾多的盛唐邊塞詩中,這首《涼州詞》最能表達當時那種涵蓋一切、睥睨一切的氣勢,以及充滿著必勝信念的盛唐精神氣度。明朝王世貞稱此詩為無瑕之璧,與王昌齡的《出塞》同為唐人七絕的壓卷之作。此詩也作為千古絕唱載入中國乃至世界葡萄酒文化史。
如今葡萄酒風靡世界,很多國人認為葡萄酒是外來產品,因而葡萄酒長期被列入“洋酒”之列。而實際上,中國是世界人類和葡萄的起源中心之一,葡萄酒應是中國“土酒”,而不是“洋酒”。
上一篇:我國少數民族傈僳族的酒文化知識
下一篇:酒文化:古今美酒緣何皆喜“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