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希臘是最鐘愛葡萄酒的國家,所幸古羅馬逐漸成為地中海霸主之后,繼承了古希臘的文明,不僅繼續傳承古希臘文化,也推動了葡萄酒在世界范圍內的發展,許多專家認為,古羅馬對葡萄酒文化的貢獻是不輸于古希臘的。
巴克斯是羅馬葡萄酒神,他是羅馬象征葡萄與葡萄酒、荒淫與放蕩之神。他就好似希臘的酒神狄俄尼索斯,但在羅馬的教義中作用不大,而是特別受到少數入教的信徒的崇拜。在充滿神秘氣氛的酒神節中,教徒們跳起狂歡的酒神節之舞,以至于羅馬元老院不得不出面干涉,以平息混亂。有關巴克斯神的出生,在梵蒂岡博物館的一塊古代淺浮雕上記錄了這一場景:從西姆萊女神腹中取出巴克斯后,朱庇特主神將小巴克斯置于大腿中3個月。小巴克斯足月后從父神的腿中降臨出來。此時,站在一旁的畜牧神海爾梅斯手捧衣衫,準備為幼神接生。其后掌握生、死、命運的三位帕爾卡女神為這位新生神嬰禱告。十七世紀意大利著名畫家卡拉瓦喬(Canavaggio,1573-1610)以他“無情的真實”表現手法,創作了多副巴克斯形象。
公元前六世紀,希臘人把葡萄通過馬賽港傳入高盧(現在的法國),并將葡萄栽培和葡萄酒釀造技術傳給了高盧人。但在當時,高盧的葡萄和葡萄酒生產并不重要。羅馬人從希臘人那里學會了葡萄栽培和葡萄酒釀造技術后,在意大利半島全面推廣葡萄酒,很快就傳到了羅馬,并經由羅馬人之手傳遍了全歐洲。在公元一世紀時葡萄樹遍布整個羅納河谷;二世紀時葡萄樹遍布整個勃艮第和波爾多;三世紀時已括抵盧瓦爾河谷;最后在四世紀時出現在香檳區和摩澤爾河谷,原本非常喜愛大麥啤酒和蜂蜜酒的高盧人很快地愛上葡萄酒并且成為杰出的葡萄果農。由于他們所產生的葡萄酒在羅馬大受歡迎,使得羅馬皇帝杜密遜下令拔除高盧一半的葡萄樹以保證羅馬本地的葡萄果農。
葡萄酒是羅馬文化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曾為羅馬帝國的經濟做出了巨大的貢獻。隨著羅馬帝國勢力的慢慢擴張,葡萄和葡萄酒又迅速傳遍法國東部、西班牙、英國南部、德國萊茵河流域和多瑙河東邊等地區。在這段期間,有些國家曾實施禁止種植葡萄的禁令,不過,葡萄酒還是在歐陸上大大風行。其后羅馬帝國的農業逐漸沒落,葡萄園也跟著衰落。古羅馬人喜歡葡萄酒,有歷史學家將古羅馬帝國的衰亡歸咎于古羅馬人飲酒過度而人種退化。
四世紀初羅馬皇帝君士坦丁正式公開承認基督教,在彌撒典禮中需要用到葡萄酒,助長了葡萄樹的栽種。當羅馬帝國于公元五世紀滅亡以后,分裂出的西羅馬帝國(法國、意大利北部和部分德國地區)里的基督教修道院詳細記載了關于葡萄的收成和釀酒的過程。這些巨細靡遺的記錄有助于培植出在特定農作區最適合栽種的葡萄品種。葡萄酒在中世紀的發展得益于基督教會。因為在圣經中,葡萄酒被認為是上帝的血,基督教把葡萄酒視為圣血,更被認作是重要儀式中不可或缺的道具,同時也是一個奢侈和歡愉的產品。圣經中521次提及葡萄酒。耶酥在最后的晚餐上說“面包是我的肉,葡萄酒是我的血”,在很多中世紀充滿宗教色彩的油畫上幾乎都有一個相似的場景---暢飲葡萄酒。同許多其它的藝術形式如音樂,繪畫,文學一樣,最早推動葡萄酒釀制技術完善的是教會和僧侶。教會人員把葡萄種植和葡萄酒釀造作為工作。而葡萄酒也是隨傳教士的足跡最后傳遍世界。
隨著羅馬帝國領土的不斷擴張,葡萄酒文化的普及范圍也不斷地擴大。在公元前后的一世紀,葡萄酒文化從今天法國的波爾多、巴黎周圍傳播到大西洋沿岸、巴塞羅那、巴倫西亞,甚至還延伸到了隔海相望的北非。北方領土深入到日耳曼地區,東北方向從羅馬延伸到了多瑙河畔。如今這些地方很多都已成了世界知名的葡萄酒產區。毫無疑問,這一切都與羅馬人的貢獻是分不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