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傈僳族是中國少數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現今云南省、四川省、西藏之間的州縣。傈僳族節日眾多,有“闊時節”、“新米節”、“刀桿節”、“火把節”、“收獲節”、“澡塘會”、“拉歌節”、“射弩會”等,無一例外,這些節日里都離不開酒,傈僳族男女青年和老人及婦女都嗜好吸煙、喝酒、飲茶。形成獨具傈僳族特色的酒文化。
每當苞谷成熟時節,開始釀制水酒,有的人索性把做酒的用具搬到地里,把苞谷摘下來就地制酒,邊收莊稼邊做酒,盡情地飲上幾天才肯回家。等到把苞谷全收回到家里的庭院,痛痛快快地喝上一段時間。這樣,在收獲的季節里,人們常常是一邊酣飲一邊歌舞。
這種酒,也叫醋酒或杵酒。制造方法比較簡單、原料一般是苞谷、高粱、養麥、稗屑子等,以稗子為最好。制作時先把糧食搗碎,蒸熟后放涼,拌上適量的酒藥,放進干凈的瓦罐里,蓋好,發酵十幾天,等發出酒香味,說明已出了酒,啟封沖飲。時間越長越好,如果放上半年以上再飲用,酒味就更濃了。
水酒的飲用方法是,把罐內的酒舀出一些放在鍋里兌上溫水,用木勺攪拌,待酒味和溫度合適了,舀出過濾裝進竹制的酒杯,就可以飲用了。要是能加上一些紅糖、雞蛋,即富有營養,又甘醇,清香撲鼻,這種酒也就是17一18度,有解渴、爽口、提神解乏的功能,還能增加入的食欲。
招待客人時,水酒是必不可少的,傈僳族認為“無酒不成禮”,有酒就有了相應的禮節。主人用很精致的竹筒將酒盛滿后,往地上倒一點,表示對祖先的懷念,接著自己先喝一口,表示酒是好的,然后將客人面前的其它竹筒盛滿,雙手舉到客人面前請客人飲用,而后主客共同暢飲起來。
最有趣的莫過于“飲合杯酒”了。傈僳族稱“伴多”,即兩人共捧一大碗酒。這種飲法只有在大家酒興最濃的時候才出現,而且總是由主人首先邀請。主客互相摟著脖子和肩膀,臉靠臉,然后一同張嘴,一口氣飲完。于是酒從他們的嘴角,臉上淌下來,流到衣服上,而他們全然不顧。喝完了,互相對視,開懷大笑。合飲杯酒,只有在親朋摯友或戀人之間進行,過去常常用于貴客來臨、簽定盟約、結拜兄弟的場合上,不分男女,兩人共飲。一旦好客的傈僳族兄弟邀請你同他合飲杯酒,那就意味著他對你充滿了信任,并愿同你建立誠摯的友誼。但是,晚輩人不能邀約長輩“伴多”,而且是長輩為晚輩人表示關心,對同輩人表示友好或者未婚男女相互愛慕才飲合杯酒。
以往,由于生產方式落后,糧食生產量較低,一年的口糧本來就不夠,再制作大量水酒而耗費了許多糧食,所以,全家存糧最多能吃八、九個月,在新糧食下采之前,要以紅薯、山藥蛋、野菜、野養、野百合來充饑。把野養切碎放在鍋里煮開,放一點苞谷面煮熟充饑。遇上災荒或缺糧季節,傈僳族都保持著互通有元、彼此互濟的風尚。如果全家族全處于糧荒光景,就得全體上山采集野生植物或狩獵來度過饑荒。
傈僳族多生活于崇山峻嶺之中,靠著雙腳踏出條條崎嶇的羊腸山路,他們沒有絢麗多彩的城市生活,酒水、茶葉成為饋贈親朋的禮品,砣砣肉和一碗自制的水酒成為過節宴請賓客必不可少之物,因此,酒對傈傈族熱情、開朗的人民來說,顯得尤為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