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5年央視招標會上,《舌尖上的中國3》獨家冠名權被寧夏懿豐以1.18億元的價格奪得,引起業內一片嘩然。懿豐董事長吳首銳也明確指出,做巨型葡萄酒產業運營商,將會是懿豐的戰略目標。
提到巨型葡萄酒產業運營商,我們可以想到的是帝亞吉歐、保樂力加等。從國際上來看,它們已經形成了自己的“江湖地位”,而在中國市場上也呈現出強大的綜合運營能力。分析這個詞語,首先是“巨型”,要達到某種規模;其次是“葡萄酒”,強調主營業務的領域;“產業”更多是說產業鏈,從產到銷的整個鏈條;而“運營商”則突出平臺作用,不單單是銷售。如果我們用這四個標準去衡量,那么在國內還的確很少能找到這樣的公司,一個起到決定作用的前提條件就是產業規模。
大家公認的是,中國國產葡萄酒的興起是從1996年,而進口酒則是從2005年,相比起國外動輒上百年的發展歷史來看,中國葡萄酒產業的興起時間的確還是太短;雖然從2013年開始,中國葡萄酒零售市場已經接近700億元,超過英國成為世界第五大葡萄酒消費國,但分布到中國這么大的面積和人口,以及全國超過2萬家的酒商來說,還是很小的。這些都限制了巨型運營商的出現。
但是,葡萄酒消費市場卻一直保持兩位數的增長,這也使得在北上廣深之外,崛起了一批類似長沙、武漢、鄭州、西安等新興葡萄酒消費市場。據分析,到2015年中國葡萄酒市場有望過千億,而到2020年可能逼近兩千億。這樣龐大的市場基數,使得行業出現巨型酒商成為可能。
那么,巨型葡萄酒產業運營商的標準是什么呢?我們不妨來梳理一下。
首先,具有良好的品牌形象和品牌內涵,滲透著公益理念。比如保樂力加一直推行的“喝酒不駕車”社會公益活動,似乎很難讓人想到它是個國際酒商,但它傳遞出來的社會責任感和人文情懷,無疑為其樹立了良好的品牌形象。巨型酒商的一個前提就是品牌形象,懿豐斥巨資投標央視《舌尖上的中國3》,也是致力于其品牌形象和理念的傳播。
巨型酒商必須有向產業鏈上游追溯的能力,比如通過資本收購或者占有生產制造型企業的股份,收購酒廠和品牌,控制產品源頭,同時由于自身牢牢占據下游銷售資源,就可以在產業鏈中居于主動地位。近些年,葡萄酒的海外收購是實現這種上溯最直接的體現。
而如果只是局限在銷售領域是很難成為巨型酒商的,它必須具有資源整合能力,通過一個甚至幾個平臺來體現其價值,而這一點是目前中國酒商最匱乏的。打造生產平臺、銷售平臺和資源整合平臺不僅僅是一句話,更重要的是通過這些不同價值平臺的構建,確立在產業鏈中的市場地位,從而影響到整個產業鏈的發展。
最后也是很重要的一點,必須在專業領域體現出專業性來!與其他產業相比,葡萄酒具有更加鮮明的產業特點,因此,要想成為巨型酒商,必須迎合產業特點,調整發展方向,真正融入到葡萄酒產業中來,只有這樣才能被消費者真正接受!
中國巨型葡萄酒產業整合商的出現,我們沒法給出一個準確的時間表。但隨著葡萄酒普及、產業升級、消費結構調整和提升、市場得到更大程度的開發,他們的出現是行業發展的必然,我們期待那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