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貴州茅臺酒被譽為“國酒”,它的身價也正如它的稱謂一般高“貴”,不是所有人都可以消費得起的。那么貴州茅臺酒價格為什么就這么任性?同樣是糧食加水生產出來的東西,它為啥就高“酒”一等呢?
一、古法傳承 千年醬香
茅臺酒堅持以傳統工藝釀造,是獨特的大曲醬香型工藝白酒。生產環節分為制曲、制酒、貯存、勾兌、檢驗、包裝六大部分。每年端午踩曲,重陽投料,嚴格按照節氣生產,其間經過九次蒸煮,八次發酵,七次取酒,過程歷時一年之久。取出的酒分型入窖,貯存三年以上方可進行勾兌,勾兌完成再次入窖貯存一年后才能包裝出廠。細數一下,茅臺酒從釀造到出廠整整需要五年時間,世界上什么最貴?時間對吧!濃香型白酒普遍從釀造到出廠僅僅2個月就夠了,這時間上相差了多少錢有誰算過嗎?
二、革命茅臺 國酒之父
茅臺在中國革命和外交歷史上可謂是功績卓著。1935年2月中旬,紅軍第二次渡過赤水河,向遵義方向挺進,28日,再次攻占遵義城。3月15日,紅軍進占仁懷縣,17日從茅臺鎮第三次渡過赤水河,再入川南,粉碎了蔣介石企圖“圍剿”紅軍于遵義的美夢。紅軍經過長征進入貴州以來,一直處于奔波狀態,加上激戰連連,不少紅軍渾身是傷,即使沒有受傷的同志,腳上也磨起了水泡,而長征中紅軍途中又缺醫少藥,不少紅軍戰士都是帶傷前行。紅軍到了茅臺鎮后,聽說茅臺酒具有舒筋活血、強身健體的功效,很多人都用茅臺酒來擦腳治療戰斗途中留下的腳傷,有些因風寒引起瀉肚子的戰士喝了茅臺酒也都好了。可以說,茅臺酒為紅軍的這次反圍剿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茅臺酒被贊譽為“國酒”,而周恩來又被稱之為“國酒之父”,這其間二者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
1949年10月1日開國大典晚宴上,周恩來總理親自審定“開國第一宴”主酒為茅臺酒。
1950年國慶,用茅臺酒招待各國首腦,政要,友人,國內各條戰線英雄、模范、知名人士。
1952年9月,在由周恩來批準舉行的第一屆全國評酒會中,茅臺酒一路過關斬將,不負眾望,榮膺中國八大名酒之首,成為名副其實的中國國酒。
1954年,在日內瓦會議上,周恩來攜兩臺(《梁山伯與祝英臺、茅臺酒》)外交成功,從此茅臺酒成為享譽中外的“國酒”。
1956年和1958年周恩來曾兩次下達指示:“茅臺河水不容污染”!并指派工作組深入茅臺酒廠搞科學實驗。
1972年2月21日晚7時,在人民大會堂舉行的盛大歡迎宴會上,周總理與首度訪華的美國總統尼克松共同舉起盛滿茅臺酒的酒杯,這一歷史性時刻通過中外記者的鏡頭迅速向全世界播送,全球冷戰出現轉暖的先兆。“茅臺杯酒融堅冰”的典故,隨之載入中美外交史冊。
同年,在全國計劃工作會議上,周恩來強調:“茅臺河上游100公里內,不能因工礦建設影響釀酒用水,更不能建化工廠。”
從上述事件不難看出,周恩來總理對茅臺酒關愛備至。這不僅是因為他個人喜好,更重要的在于茅臺酒已然是國家的榮譽和驕傲。這份榮譽豈是金錢可以衡量的?
三、貴州茅臺 釀造高品位的生活
1915年,茅臺酒在美國巴拿馬萬國博覽會上奪得金獎,與法國科涅克白蘭地、英國的蘇格蘭威士忌并稱為世界三大蒸餾名酒,蜚聲中外。
1952年、1963年、1979年、1983年、1989年連續五屆全國評酒會榮獲金獎之首,不是什么酒都可以叫做“茅臺”。
21世紀以來,茅臺酒市場需求持續增長,消費者高度認同其集高貴性、理想性、品位性、稀缺性和引領性于一身的“高品位”。如果說茅臺酒在物質層面給予人們的是一種“高品位”的味覺審美享受,那么它在精神層面帶給人們的,卻是一種難以用金錢衡度的“高品位”的生活態度、生活方式、生活質量和生活價值。
上一篇:無情境 不銷售
下一篇:健康飲酒,飲健康的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