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對酒當歌,人生幾何”曹操借酒抒懷;“醉里挑燈看劍,夢回吹角連營”辛棄疾以酒勵志;“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王維以酒別友;“三杯兩盞淡酒,怎敵他,晚來風急”李清照以酒澆愁;“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柳永酒后患失;“不惜千金買寶刀,貂裘換酒也堪豪”秋瑾借酒明志:“把酒酹滔滔,心潮逐浪高”毛澤東豪氣沖天……
不難看出詩與酒的關系是那樣源遠流長,以至于我們翻閱中國詩歌史的章章節節,隨時都能聞到撲鼻的酒香!摆毂烁邔荫R玄黃。我姑酌彼兕觥,維以不永傷!狈g成今日的語言是:我且登上那高岡,馬兒累得變了樣.我將牛角杯里的酒全喝光,為了暫時忘卻憂傷。這首誕生于三千年前的《詩經·周南·卷耳》,拉開了詩與酒結緣的序幕。從此,它們就成了形影相隨、難分難解的忠誠伴侶,以三千年悠悠歲月而情益篤,意益厚。自屈原以降,許多詩人都因酒賦詩、飲酒賦詩,留下了許多千古傳頌的詩話。白居易詩“二千八百首,飲酒者八百首”。這些詩作足可以匯成一部洋洋大觀的厚厚的《詠酒詩集》,或《詠酒詩史》,清人陳聲暨、宋大樽因此而不無夸張地感嘆道:“聽說詩人都善飲,善飲酒者莫如詩。飲酒,詩人之通趣矣!毕逻吺歉髀吩娚窬葡蓪υ娕c酒關系的有代表性的妙論精言:
★四座歡欣觀酒德,一燈明暗又詩成。
★醉中今古興衰事,詩里江湖搖落時。
★一杯未盡詩已成,誦詩向天天亦驚。
★看來表里俱清徹,酌酒賦詩興盡寬。
★飲如長鯨渴赴海,詩成放筆千觴空。
★愁腸得酒生和風,也向毫端寫春色。
★寬心應是酒,遣興莫過詩。
★每因一樽酒,重和百篇詩。
★溫酒澆枯腸,戢戢生小詩。
★俯仰各有態,得酒詩自成。
★飲中有妙旨?待詩斟酌之。
★李白斗酒詩百篇。
★一曲新詞酒一杯。
★酒腸無酒詩不流。
何以詩人多飲酒呢?流行的解釋是酒能讓人的精神亢奮,思維活躍,幻想豐富,易于進入詩的境界。這種見解不無道理,也不無偏頗。李白能夠“斗酒詩百篇”,蘇軾能夠“得酒自成詩”,然而古往今來那么多嗜酒如命的飲君子為什么會沒有這種神奇的飲酒效應呢?當然,首先必須具有詩人的內在(詩人基本條件)與靈感,方能借助酒的亢奮作用,寫出更好的詩句來。
詩酒兩者之問最本質的聯系在思維方式和審美情感的相似或相通。詩人主要運用形象思維進行創作,而形象思維的基本特征是:始終無法離開活生生的感性材料;伴隨著十分強烈的情感活動;想象、聯想和幻想有著決定性的意義。“心有靈犀一點通”。首先,酒精的刺激作用能活躍人的思維,引發人的想象。哪怕一個在現實生活中很嚴謹呆板的人,在酒的作用下也可能沖破限制而逼近“本我”,沖破理性的樊籬而進入感性的王國,想象力豐富。其次,酒能讓人脫下虛偽的面紗,袒露出真實的情懷,表現出赤子般的純真,所謂“酒后吐真言”說的就是這層道理。現代作家碧野就曾說,酒使人心地單純,使人披肝瀝膽,使人赤誠,使人返真。而真誠,正是詩人尤其優秀詩人必須具備的品質特性。再次,酒有時能挖出潛意識的寶藏,攫取創作的靈感。藝術史上,經常有“妙手偶得之”的佳話。
上一篇:酒酣心張詰蒼穹
下一篇:稱觴皆因紋枰動——酒與圍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