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平山欄桿倚晴空,山色有無中。手種堂前垂柳,別來幾度春風。文章太守,揮毫萬字,一飲千鐘。行樂直須年少,尊前看衰翁。”慶歷三年,任右正言、知制誥。范仲淹、韓琦、富弼等人推行“慶歷新政”,歐陽修參與革新,提出改革吏治、軍事、貢舉法等主張。五年,范、韓、富等相繼被貶,歐陽修上書分辯,因被貶為滁州(今安徽滁州)太守。自此便開始寄情于山水詩酒。
有一天,歐陽修帶些酒食又去游山,途中遇到幾位砍柴的百姓和一位教書匠,便邀一同到醉翁亭歇息,一起猜測拳共飲。其友人智山聽說歐陽修上山,也即上山,但久等未見蹤影,便下山來尋。在醉翁亭外,但見歐陽修醉眼微睜,面紅耳赤,忙上前問道:“太守為何醉成這?”歐陽修哈哈大笑道:“我哪是醉了!百姓之情可醉我,山水之美可醉我,這酒如何使我醉?偶有醉時,就是以酒澆悉,自作糊涂罷了。”說罷又自斟一杯,一飲而盡,稍傾片刻,竟脫口吟出:
四十末為老,醉翁偶題篇,
醉中遺萬物,豈自暴自棄記吾年!
那位教書先生從席間站起,隨即附詩一首:
為政風流樂歲豐,每將公子了亭中。
泉香鳥語還依舊,太守何人似醉翁?
直至今日,這首詩的碑記仍然保留在醉翁亭里。
宋代詩人歐陽修,一生與酒結下了不解之緣。歐陽修遭誣被貶官到滁州做太守時,一日來到瑯琊,與一老者開懷暢談結為知已,并在半山腰修一涼亭,常常與友人在此飲酒賦詩或借酒澆悉,并取名為“醉翁亭”,也有了醉翁之稱呼,可見與酒淵源很深。
上一篇:酒文化:葡萄酒在中國的發展之路
下一篇:酒文化:我國文豪魯迅先生筆下的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