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茫茫宇宙引起人們特別是詩人們的濃厚興趣、好奇,化作簡練的文字——詩歌。面對浩瀚的天穹一輪明月,典型的浪漫主義詩人李白高舉酒杯吟哦:
……
白兔搗藥秋復春,嫦娥孤棲與誰鄰?
今人不見古時月,今月曾經照古人。
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
唯愿當歌對酒時,月光長照金樽里。
表現了詩人對高空這輪明月的新奇和神往、困惑和探尋。詩人借神話傳說發出了“天問”:月宮中白兔年復一年地搗著那永遠也搗不完的藥,何時是盡頭?碧海青天寂寞獨居的嫦娥,與誰為鄰居?他進而想到了人與月之間的關系,并對明月永存而人生有限的自然規律發出了深沉的感慨。最后以求明月常伴自己,當歌對酒,杯里酒滿月滿,寓意人生盡歡盡意。
與李白此作可以媲美的,是蘇軾那首千古傳唱的《水調歌頭》: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轉朱閣,低綺戶,照無眠。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此詞寫于公元1076年的中秋,系醉后抒懷之作。蘇軾剛剛經歷了黨爭的打擊,正在外放密州任上。官場爭斗,宦途險惡,世態炎涼,人情冷暖,難免會在他心頭打下深深的烙印。但難能可貴的是,一已的悲歡、個人的得失并未使他消沉,而在此情景下這正是一般詩人常有的情緒,而是襟懷曠達,視野遼遠.俯仰古今變遷,感慨宇宙流轉,冷眼宦海沉浮,揭示人生哲理,將自然與社會高度契合。上片寫把酒問月時的奇思遐想,作者神游于廣闊浩瀚的宇宙空間,意圖高遠,但一想到高處之寒,一下子回到現實人間。下片通過月光照在因思念親人而無法入睡的不眠人身上,由人生的不圓滿,渴望能圓滿結局,家人歡聚團網,激發出千里共此月的美好祝愿。此詞作者雖言是酒醉而作,實際上是心靈感應的大實話,認識到人生不盡如意,充滿人生哲理。
如果說李白、蘇軾的宇宙意識都在借題發揮,借物抒發自己的情感,那么,辛棄疾的《木蘭花慢》則完全是宇宙意識的純粹表現。
可憐今夕月,向何處,去悠悠?是別有人間,那邊才見,光景出頭?是天外,空汗漫,但長風浩浩送中秋?飛鏡無根誰系?姮娥嫁誰留?謂經海底問無由,恍惚使人愁。怕萬里長鯨,縱橫觸破,玉殿瓊樓。蝦蟆故堪浴水,問云玉兔何解沉浮?若道都齊無恙,云何漸漸如鉤?
這詞作于中秋,飲酒將旦,有客人提出前人詩詞有待月的,卻無有寫送月的,作者就按《天問》填了這首詞。
醉意朦朧中凝視著那輪將墜未墜的明月,思緒天馬行空般的展開;皎潔明媚的中秋之月啊,你悠悠而去,何處才是你的歸宿呢?同樣是探討宇宙的奧秘,與李白、蘇軾關心明月的起源不同,辛棄疾更關注明月的歸宿。由此切人,生發奇想,你是否進入了另一個世界,這邊明月西沉之時,正是那邊明月東升之際。在那里你從東方冉冉升起,銀輝如水。在這里,辛棄疾憑借一個天才詩人的藝術直覺,悟出了一個天文學上的重大問題:月亮繞地球旋轉,月升月落,是旋轉到不同方位時的結果。詩人沉湎于對月的遐想中,明月高高地懸掛在萬里碧天,是誰系住不使墜落?是誰把月宮獨居久久不嫁的嫦娥羈留?有人說你西落之后要穿過海底,擔憂遭到萬丈巨鯨的沖撞,與你同在的蛤蟆本性善泳,穿過海底亦無所謂,但玉兔不識水性,怎么能穿過波濤,安然無恙呢?若都安然,為何云彩漸漸似如鉤狀,將你挽留。
詞人當然不單單是寫月問月,有更深的寓意。是感嘆人生短暫,人不如月,可周而復始,是嘆自身不如自然,蝦蟆的自由浴水,玉兔都可解沉浮,而臼己呢?抑或還有別的千種思緒在心頭,這只有作者本人心里清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