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水河航道于清康熙1704年開通,主要用于川鹽運黔的航道,茅臺鎮是為運鹽碼頭,有了貿易也就有了酒的出現,茅臺村楊柳灣釀酒作坊參考各種釀酒工藝,用赤河之水釀制玉液瓊漿,最終釀出之酒有別于他處,以工藝和地得名“回沙茅酒”。據記載茅臺最早的酒房是偈盛燒房,茅臺附近的三百梯出土一塊路碑,碑上刻有清乾隆四十九年(1784年)茅臺“偈盛燒房”字樣。至后來酒業興起流傳有序的只有三家,“成義燒房”回沙茅就簡稱華家茅酒“榮和燒房”生產的回沙茅酒簡稱王家茅酒,恒興燒房生產直接為姓氏命名為賴茅,(當地人統稱茅臺村生產的酒為茅酒,回沙是酒的工藝茅臺為地名,至茅臺酒廠正式成立才改為貴州茅臺酒)咸豐年間,黔北一帶楊龍喜領導農民起義,咸豐四年(1854年)清廷派兵鎮壓,與之戰于茅臺村,村寨夷為平地,茅臺十余家酒房毀于兵火,茅臺酒生產一度中斷。兵事稍息,同治六年(1867年),“永隆裕”鹽號老板華聯輝,買下了毀于兵亂的那些廢舊的燒房,重建“成裕”酒房(后改名為“成義”燒房)釀制“回沙茅臺酒”讓茅酒枯木逢春。光緒五年(1879年),由仁懷大地主石榮宵、孫全太、王立夫合伙開設了“榮太和”燒房,成為生產回沙茅酒的第二家酒廠酒業漸次復蘇,l915年,美國舊金山巴拿馬萬國博覽會,中國參展代表擲茅臺酒酒瓶震國威,一舉奪得金獎,從此躋身世界三大名酒行列,成為中華民族工商業率先走向世界的杰出代表。
至1929年周秉衡創辦“恒昌”燒房,l938年周把酒廠轉賣給賴永初更名為“恒興”燒房生產賴茅酒,195l年國家組織公私合營在成義燒房的基礎上成立了地方國營仁懷茅臺酒廠,次年又沒收了“榮和”接管了“恒興”正式成立了地方國營茅臺酒廠,啟用了臨時商標工農牌,三家酒房的舊址今已無保存,“成義”“恒興”燒房廠址在今茅臺酒廠一、二車間,“榮和”燒房在今茅臺酒廠制曲車間。三間燒房毗鄰,占地約5畝,三家燒房的主要設備是窖坑,其次是烤酒的煤灶、天鍋、甑子、壇子等。每家燒房都喂養了馬匹,制曲時用馬拉石磨磨小麥。
恒興燒房
民國初年,茅臺酒用紫色橢圓形罐盛酒,一瓶500ml,很土氣。商標是用紅紙木刻板刷印黑字:“某燒房回沙茅酒”,瓶頸的封口用豬尿包皮,極易損壞。
民國十五年(1926年),桐梓系軍閥周西城執掌貴州,大量訂購茅臺酒作禮品。“成義”“榮和”兩家燒房才打破陳規,改用筒形瓶,既便于運輸,也更美觀。商標也隨之更新,采用了道林紙石印白底黑字彩色圖案,一套分為三張,貼正背面和瓶口。正面框內印的是說明茅酒是楊柳灣天然泉水和精湛的釀造工藝而成,引人人勝,文中特別強調茅臺酒曾榮獲巴拿馬萬國博覽會金獎。封口是一圓圈,印有“成義”“榮和”字樣。
“恒興”燒房是后起之秀,經營方式與“成義”“榮和”燒房不同。商標采用套色印刷,在報上刊登廣告促銷,并有樣品供客人品嘗,規格除500ml一瓶裝的外,還有小瓶裝250ml一瓶的。
據民國三十六年(1947年)統計,三家燒房共有容坑40個,工人百余,年產茅臺酒12萬斤左右。
三家燒房都是自產自銷。“成義燒房”主要在貴陽、遵義銷售,“榮和燒房”除就地銷售外,還委托重慶稻香村代銷,“恒興燒房”動作要大一些,不但在國內各大商埠銷售,還打入了國際市場。三家燒房在產地的批發價是一致的。新中國成立前夕,每瓶一斤裝的酒才賣一元銀元,并不算緊俏商品。喝得起茅臺酒的人少。這就是新中國成立前夕的三家酒廠,新中國成立后國家把三家酒廠合營正式成立了國營仁懷茅臺酒廠(后改為地方國營茅臺酒廠)產品正式命名為貴州茅臺酒。
上一篇:茅臺前身之一“成義燒坊”
下一篇:一九七九年八大名酒珍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