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起葡萄酒文化與傳播史就不得不使人想起人類的航海史,葡萄酒的產區、運輸都與海洋有密不可分的關系。
葡萄酒與“海洋”關系
葡萄酒——生長、運輸——海岸海港——目標市場——城市,這條線索“海水”完全成了依托,且不可被“河水”文章來源于佳釀網替代,只有廣闊無垠的海洋能做到。相對于白酒大河文化屬性的要素依據,葡萄酒的海洋文化本質特征依據更加明顯。
萄酒產區的海洋性氣候
大西洋暖流、加利福尼亞涼流等洋流,以及地中海式氣候。
新舊世界主要產酒國的地理位置:西歐、南非、南澳、南美洲的著名產酒國均瀕臨海洋,中國煙臺也不例外。世界葡萄酒七大黃金海岸便是鐵板定釘的文章來源于佳釀網證明(法國波爾多與梅多克、意大利托斯卡納、中國蓬萊南王山谷、美國加州納帕谷、南非開普敦、澳大利亞布魯薩山谷、智利卡薩布蘭卡谷)。
運輸與種苗傳播途徑
運輸與種苗傳播采用海運,國際葡萄酒有世界傳播史,白酒卻沒有成功、完善、廣泛的世界傳播史,葡萄酒的傳播史就是人類的航海史,并與之相吻合,大航海家哥倫布的航線,開創了新舊世界交流的局面。
哥倫布時代,人們將歐亞種屬的葡萄苗扦插在土豆上存活,并將之漂洋過海帶到新大陸。“西班牙人將釀酒葡萄帶到了南美洲,葡萄牙人帶到了巴西,英國人帶到了澳大利亞與新西蘭,荷蘭人帶到了南非。(引自郭校長《漫談葡萄酒》)”而對于占世界1/5人口的中國來說,白酒還只能算人類世界里的“小眾產品”,缺乏“普世價值觀”去推廣。
經過幾個世紀的發展變遷,葡萄酒文化甚至滲透到了軍事領域,英國海軍就用一面“酒旗”來當作艦船的信號旗。當這面兩頭綠、中間白,并在白色中間印有綠色香檳杯的旗升起來時,表示要召集全體軍官舉行某種儀式或慶祝,而非代表軍艦上的官兵可以開懷暢飲。
除此之外,“擲瓶禮”在世界航海文化中的地位至高無上。每一艘即將下水處女航的新船都要在艦首由一名特邀女士,手持一瓶香檳的瓶頸,使勁地往船身上砸,寓意祝福一帆風順、平安歸來。
曾經有一位美國總統的女兒有幸執行“擲瓶禮”,卻因為力氣太小而沒有摔碎酒瓶,不得不尷尬地再砸一次。蹊蹺的是,這個“擲瓶禮”并未在中國葡萄酒界廣泛傳播,很大程度上的原因可能就是,大家都沒有形成葡萄酒是海洋文化的共識,更沒有將文章來源于佳釀網葡萄酒與航海文化緊密聯結在一起的意識。
也許會有人拿遠離大海的法國香檳產區和勃艮第產區,以及地處中國西部內陸腹地的幾大葡萄酒產區來反駁這個觀點。殊不知香檳產區和勃艮第產區,即便現在不是海洋,遠古時也是海洋,它們的石灰巖和白堊土地質就是遠古海洋貝類的化石遺跡。
無論中國的西南還是西北、華北地區的那些酒莊和葡萄園,尤其是新疆天山、寧夏賀蘭山和山西的那些優秀的酒莊,他們要么聘請西方優秀的釀酒師,要么這個酒莊主個人甚至夫妻倆都有在法國等西方著名葡萄酒生產國深造的經歷。他們在這些先進國家的葡萄酒大學或商學院里,經過千辛萬苦地學習研究,踏踏實實地接受教育,真才實學地獲取學位證書,恭恭敬敬地拜師釀酒技術,勤勤懇懇地繼承管理經驗,原原本本地引進釀酒葡萄品種,兢兢業業地拓荒開墾葡萄園地。
令人沉思良久的是,當初經濟學家于光遠先生在文革期間被下放到賀蘭山下的立崗公社化建村,因一時興起開玩笑地給陶胖尋找喝酒的革命經典依據,并在《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搜羅資料,成就絕世孤本《馬克思恩格斯論喝酒》(現已遺失)的時候,賀蘭山產區還是一無所有,名不見經傳。時過境遷,讓他始料未及的是,如今,賀蘭山已成為了世界葡萄酒里冉冉升起的新星。葡萄酒世界里的巾幗英雄杰西斯?羅賓遜女士,也將寧夏產區收錄到《世界葡萄酒地圖》中。
大航海時代的西班牙和葡萄牙海員由于在船上長期吃不到新鮮的蔬菜,體內維生素嚴重不足,許多水手得了敗血癥,再也沒有能踏上故鄉土地。也就是在這種情況下,葡萄酒開始在海員們的生命中扮演起重要的角色,成為隨船遠行的健康使者,為海員們補充維生素。同時葡萄酒還能緩解船員們的壓力使大家精神放松。可以說,正是隨著這些航海家的足跡葡萄酒在世界各地生根發芽,而另一方面,也正是因為有了葡萄酒,勇敢的冒險家與海員們開創了人類歷史上波瀾壯闊的“大航海時代”。
上一篇:《易經》中的酒文化與酒道論
下一篇:紹興酒文化 紹興酒的別名雅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