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四月,正是萬物復蘇的季節,但是反常的氣候條件卻讓全國很多地區的葡萄種植戶們一直揪著心。在北方,反常的低溫讓膠東半島、甘肅、河北等地的葡萄樹遲遲不敢萌動。在云南,干旱依然肆虐著彌勒等主要釀酒葡萄種植區的每一寸土地,看著央視每天播報的旱情,心也如脫了水的根系一般,一點點抽緊。
經歷了一冬的嚴寒,初春正是葡萄樹最脆弱的時候,急需補充養分。此時的降溫、干旱天氣輕則讓葡萄減產、質量降低,重則絕收,甚至毀滅葡萄園。同時,初春也是葡萄生長的關鍵時期,芽期的推遲,將帶來一系列的影響,也直接影響到收獲期的葡萄質量。
在中國,大部分葡萄酒興建于上世紀末本世紀初,滿打滿算也只有十年左右的樹齡,在遇到惡劣的氣候條件的時候,那些深入地下的根系,可以吸取更多的養分來供應枝干,而新植的幼苗則在災害面前顯得如此孱弱。
中國的葡萄酒產業恰如那些樹齡較短又急于掛果的葡萄樹,正常年份尚不能充分表現出產地的特色,如果遇到惡劣的環境,不知是否能經受得住更大的沖擊。
近些年,國內市場的持續繁榮,推動了國內葡萄酒行業的持續發展,這種繁榮也掩蓋了特色不足、價格混亂、心態浮躁等諸多問題。繁茂的樹枝下,本就瘦弱的枝干已經有些不堪重負。如果不能及時解決這些問題,遇到“低溫”、“干旱”的天氣,葡萄酒行業這顆看似強壯的大樹也將如那些孱弱的葡萄樹一般,無力地倒下。
也許十年以后,各大產區的葡萄樹真正扎下了根,不再過多地受制于天氣的變化;也許十年以后,葡萄酒也在中國扎下了根,有了適合中國消費者的產品,進而產生根植于中國的葡萄酒文化,中國的葡萄酒產業也將真正強壯起來;也許,要實現這些,我們要做的還有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