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苗族是一個非常古老的民族,他們幾乎都養生了釀酒、飲酒的習慣,且常年備有米酒和甜酒,以供待客之用,難能可貴的是,他們依然保存著原生態的酒禮習俗,展現出苗族苗族悠久的酒文化氣息。
苗族所飲之酒除一小部分購于圩市外,大部分皆為自家釀制,民間釀酒興盛也是廣西從古至今酒業的一大特點。各地所釀之酒皆戲稱“土茅臺”“農家樂”,度數雖不高,但酒力厚實,酒性持久,醉后不易蘇醒。苗族分布區域廣闊,各地自然環境差異較大,因此農作物品種和人們的飲食習慣有所差別,但總體來說,苗族以大米、小麥、紅薯、包谷等為主食。苗族飲食喜歡酸味,制作的酸食有酸辣椒、酸菜、酸肉、酸鴨、酸湯魚等。苗族還常以酒示敬,以酒傳情,以酒結交,以酒待客,不同時間、地點,與不同的對象,飲酒的禮俗也有所不同,如攔路酒、進門酒、雙杯酒、交杯酒、離桌酒,不一而足。
不飲酒,不唱歌,不算到苗寨。如今,在苗族人民的生活中,待人接物皆以飲酒為榮,以飲酒為樂成為時尚。酒已是一種不可缺少的東西。酒還是貫穿婚聘儀式全過程的主要物品。從家中的每日三餐到辦喜事、喪事,乃至大型的民族節日活動,喝酒是人們要做的第一件事。隨著酒在苗胞生活中扮演的角色越來越重要,苗族的釀酒技藝、酒的類別及苗族的酒禮、酒歌、酒文化已成為大家廣為關注的對象。苗族酒的起源在漢族傳說和文獻中有杜康、儀狄造酒之說,苗族的酒是怎樣來的呢?傳說:有人將吃剩下的糯米飯放在鍋里,就外出走親戚去了,幾天后回來揭開鍋一看,飯上長出了許多茸茸的白毛,并散發出縷縷誘人的清香,他抓了一把嘗嘗,覺得味道甘甜很好,以后便有了傳統釀酒的工藝流傳。 太平寰宇記《苗族的甜酒和燒酒》記載了廣西古時的一種名酒:“酒名都林,合槽共飲”。經后人考證當為苗族甜酒。劉錫蕃云:“苗人取飲甜酒,取尖銳圓形竹器,侵入甕中,排槽而飲其汁。汁盡即加以水,至無酒味后已,甚或并槽食之”。苗族是一個愛酒的民族,苗民平時勞作之余,喝酒舒筋活血,緩解疲勞,逢年過節或好友來訪,則開懷暢飲,不醉不休。老人、婦女、小孩也喝甜酒解渴,苗家所釀之酒主要有兩種:一種是甜酒,一種是燒酒,甜酒又稱泡酒,其制法是先把上好的糯米蒸熟,然后將熟糯米晾放于簸箕中,澆上蒸糯米產生的飯甑腳水,待溫度稍減,將酒曲與糯米拌勻,然后放入壇內密封發酵三天即可釀成。啟蓋后濃淡由人兌水調節飲用。燒酒原料或用紅薯或用大米,燒制方法為:把大米或紅薯蒸熟后,晾放一段時間,拌入酒曲,然后裝入大缸中發酵三、四天,再取出摻入涼水或溫水成為酒糟,把酒糟倒在安放了燒酒甑的大鍋里,然后給大鍋溫火加熱,酒糟受熱揮發出氣體上升,遇酒甑頂部安放的天鍋受冷凝結成液體,流回鍋底即成酒。甜酒糟汁均可食,其味清純可口,甜蜜異常,美滋滋、香噴噴且營養價值高,春節或產婦坐月時多飲用此酒。燒酒度數低,適合平時飲用,因此苗家便有“大碗喝酒,大塊吃肉”的說法,經常飲用此酒養顏,還能延年益壽。
融水苗族自治縣元寶山一帶苗、瑤族有“吃同年”“打老庚”的習俗。農家來客時,臨時無好菜不要緊,一定饗酒,此所謂“怪酒不怪菜”。 宋人陸游《老學庵筆記》饒有趣味地記述了西南少數民族飲酒踏歌之風:“醉則男女聚而踏歌。農隙時至一二百人為曹,手相握而歌,數人吹笙在前導之。貯缸酒于樹蔭,饑不復食,惟就缸取酒恣飲,已而復歌。夜疲則野宿,至三日未厭則五日,或七日方散歸。”逢年過節,當地苗、瑤民便有走村串寨地到另一個村寨去做客的習俗,青年男女則在吃飯飲酒過程中相互交往,尋找意中人。如有某男青年看中了某位姑娘,這天晚上他就會帶上蘆笙來到姑娘的樓下,用優美的旋律來打動姑娘的芳心。第二天,寨老會齊集主客進行宴飲,寨老會首先歡迎客人的到來,再對青年們進行有關婚姻,養育方面的教導。教導完畢,大家就可以自由飲酒了,這時愛慕某位姑娘的青年們就會捧酒去敬她,姑娘將意中人所敬的酒一飲而盡,其他的舔一舔表示拒絕。姑娘選中的這位男青年會受到其他男青年的羨慕,便主動紛紛敬酒表示祝愿,姑娘自己也會受到女伴們的祝賀和恭喜。愛慕這位姑娘的其他男青年和愛慕這位男青年的姑娘們就會自動退出這場愛情的角逐。有的姑娘沒有人來敬酒,或自己沒有意中人在場,她便會獨自喝自己手中的酒。“吃同年”上的定情完全是出于自愿的,父母們很少干涉,因此青年們的結合往往穩固而持久,令人羨慕。
苗族婚禮儀式上則有“鋪彩話”的風俗。苗族姑娘出嫁離家這天,家里人會在堂屋或院子設一張供桌,并在桌上鋪好一方紅布,在紅布上擺好三杯紅、黃、白三色酒,稱之為“鋪彩”。新郎、新娘臨走時,先要到供桌前聽舅舅的“鋪彩話”,然后才能出門。舅爺略加思索,舉起第一杯紅酒對著面前的新娘、新郎說:“一杯酒酒兒紅,美酒照見一雙龍。”接著舉起第二杯黃酒又道:“一杯酒酒兒黃,美酒照見兩鴛鴦。”最后,舉起第三杯白酒說:“一杯酒酒兒清,美酒照見一雙新。”三杯酒一一敬給新娘、新郎后,舅爺面對觀眾放開嗓子念道:“吉日良辰,天地安寧,吾今到此,慶賀新婚。鸞鳳和鳴,佳偶天成。持家創業,富貴長春。恭喜恭喜,恭喜恭喜!”。鋪彩話完成后新郎、新娘便在眾人的簇擁下奔男方家而去。當地人認為舅舅若不向新人“鋪彩話”,則表示舅舅對這門親事不甚滿意。所以舅舅“鋪彩話”是婚禮上必不可少的環節。舅舅也會將最美妙,最吉祥的話語送給新人,表示對這門親事的滿意認可度。
在廣西苗族聚居區內的地方,舅舅在外甥女的婚宴上是不能喝第一杯酒的。據說這起源于一個古老傳說:在很久很久以前,一位舅舅看上了自己的外甥女,非要她給自己做兒媳婦不可。姑娘迫于無奈在家族的壓力下只好應允了。在舉行婚禮這天,姑娘照例把第一杯酒敬給了老公——也是自己的舅舅,舅舅喝下酒后一會兒就不治而亡。原來姑娘在酒里下毒藥,毒死了舅舅。從此,舅舅不飲頭杯酒成為一種習俗傳播開去。這則傳說反映出當地青年男女對包辦婚姻的憎恨,對幸福生活的向往,對自由婚姻的強烈追求。
苗族的“扯耳朵”一般在飲酒正酣相互灌酒時進行。“扯耳朵”有兩種扯法:一對一的“扯”與大家“扯”。前者一般由某人提出要與對方換酒,對方表示接受,兩人便站起身,分別右手持碗,左手去扯對方的耳朵,直到兩人把手中的酒灌到對方嘴里為止。大家“扯”的方式與一對一的“扯”沒有區別,只是人數增多而已。高潮時全席上下兩兩對扯,有些人想投機取巧,不扯耳朵或是不飲酒,就會受到大伙的群起而攻之,有人會摟住他的腰,有人會按住他的腿,還有人會抱住他的頭,當然耳朵更是免不了要被狠扯一頓的。然后把大碗大碗的酒往他嘴里灌,知趣者主動接受罰酒,若再反抗則又要挨扯耳朵,又要罰酒。“扯耳朵”的氣氛十分熱烈,喝酒吃菜加娛樂搞笑,人們仿佛又回到了孩提時代。苗族的酒文化豐富多彩,最有氣氛的莫過于“喊酒”。主人及其陪客向你敬酒時,大家都站起來“喊酒”:其中一人領喊:“呀——”其他人附和:“唷——唷!”連喊3次,你就要把那碗喝完。然后還會有人將一團糯米飯或一塊肉塞進你嘴巴,那熱情勁叫你招架不住。如果敬酒你不喝,苗妹就會扯你的耳朵灌你喝完,這叫“扯耳朵敬酒不吃吃罰酒”。這時酒酣情濃,全場歡聲雷動,沖破民族語言隔閡的“呀唷”聲在吊腳木樓久久回蕩,如癡如醉,匯合成一曲民族團結的大合唱,氣氛達到了高潮。
我國是最早開始釀酒的國家之一,但若說我國哪個民族最先開始釀酒,那苗族不得不提,經過百年實踐,苗族擁有了自己的釀酒工藝技術、酒禮習俗,流傳至今早已獨具苗族氣息。
上一篇:酒禮習俗:商務聚餐的飲酒禮儀
下一篇:酒禮習俗:我國鄂爾多斯地區的待客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