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酒伴隨中國人一生的儀式,如出生、成人、婚禮、生育、死亡等等都會有酒的身影,其中尤以出生、婚禮、壽誕、喪葬酒禮被格外重視。
出生時的酒禮習俗
酒壺報生
我國華南地區,妻子分娩后,丈夫要用禮籃子裝肉、酒壺裝酒到岳母家去報喜。內行人只要看酒壺嘴的方向,就知是生男還是生女:壺嘴朝籃里,是男孩;壺嘴朝籃外,即是女孩,有“女生外向”之說。岳母家往往回以母雞、紅糖、糯米、面條、香菇等物。
報生酒
在浙江金華地區,嬰兒出生后,要備酒一擔,往岳母家報喜,稱為“報生酒”。岳母則回以糯米或粳米一壺,上放一對紅蛋,或索粉一籃,然后岳母給鄰居分報生酒。
報生壺
在浙江臺州、金華,向岳母家報生時帶有镴制的報生壺,內裝黃酒,壺嘴上插柏樹枝,以“柏樹”和“百歲”諧音而取其吉兆。若生男嬰,報生壺嘴要用紅紙塞上,生女嬰則不塞。娘家倒取報生壺里的黃酒后,要把米放在報生壺內,給女兒燒粥吃。
送喜蛋
賀生,又稱“誕生禮”。在杭州,嬰兒出世,要用喜蛋、酒菜等送到丈人家報喜。
三旦酒
我國南方許多地方,生下女孩,常要栽幾株“嫁妝樹”,以備將來女兒出嫁時砍樹做嫁妝用。有的地方生長子要栽“三旦(三日)樹”,即給孩子“做三日”時,在親友吃過“三旦酒”后請他們栽樹,意思是祝福孩子像樹一樣茁壯成長。
開口奶
嬰兒所飲第一口奶,謂“開口奶”。給嬰兒喂的開口奶須向別家婦女討來,生女嬰者須討生男嬰婦女之奶,生男嬰者須討生女嬰婦女之奶。喂奶之前先喂黃連湯一口,謂“先苦后甜”。又把肥肉、狀元糕、酒、魚、糖等分別制成湯,用手指蘸湯涂嬰兒嘴,邊涂邊念:“吃了肉,長得胖;吃了糕,長得高;吃了酒,福祿壽;吃了糖和魚,往后生活甜蜜又富裕。”
三朝酒
嬰兒出生第三天稱“三朝”。過去,三日洗兒,抱見舅姑,喚以乳名。諸族人及親友各送米蛋之類看望產婦,并表示祝賀;女家邀親友吃三朝酒。洗兒之時,浴盆中須放喜蛋及金銀首飾等物。洗畢要取蛋在嬰兒額角摩擦一遍,說是可免生瘡;用金銀首飾,說是可以鎮驚。洗過之后,以父之鞋一只、碎缸片一塊、肉骨一根,與嬰兒合稱,叫“上秤”,希望孩兒長大后有剛(缸)骨,繼承父志。一些地方,小兒初生三日,必集女賓聚宴,謂之“三朝酒”。在浙江金華,小兒初生三日,拜祀祖先,尊長為小兒命名,置酒宴親族,日“紅男酒”。浙南地區吃三朝酒也叫吃“禳解酒”。這天洗生婆來給嬰兒洗浴,檢視臍帶剪痕,脫去利市衣,更換新衣。三朝酒以請洗生婆為主,其他請的是吃過開喉奶、賜利市衣以及臨蓐時幫忙的人,大都是女客,不請男客。
滿月酒
滿月酒也叫“彌月酒”,又叫“湯餅筵”。在溫州,有“大滿月”(40天),“小滿月”(30天)之分。有些人家在滿月時大擺酒席,發出請柬。收到請柬的親友都要送禮,禮包上則寫“湯餅之敬”。有的人家還張燈結彩,演 唱彈詞。滿月剃頭,叫做“打光光”,囟門必須留足一寸見方的頭發,叫做“孝順發”。剃下胎發,用紅布急裹,送保生娘娘宮神座旁邊,是保長生的意思。剃頭后,主家要請理發師吃酒,并送雞蛋、“紅包”酬謝。
生日酒
小兒滿一周歲時,舅家送米粉塌餅,親戚送衣飾等物,謂“周禮”。家中設酒席招待,稱為“生日酒”。小兒穿新衣,戴虎頭帽、銀項圈、百歲鎖(長命鎖)、手鐲等。先扶他至堂前禮神;再抱他穿過預先搭在屋檐前的竹梯,稱為“過關”;再由娘舅抱著沿村兜一圈。也有人認為必須過兩座橋,才算吉利。在浙江湖州,嬰兒年滿一周歲,俗稱“得周”。外婆家要送外孫穿用的袍褂衣服、鞋帽等禮物,婿家要辦“得周”酒款待前來恭喜道賀的賓客。
報生酒
江西民俗,嬰兒出生后,大多要鳴炮示慶,將胎盤(俗稱“包衣”)埋于荒野。父親則要到外婆家報喜。報生時,多提一把茶壺,生男者壺嘴朝前,掛兩個由紅繩系著的桂圓,壺嘴插紅紙扎的香柏和萬年青,壺內裝滿酒;生女者,壺嘴朝后,無任何裝飾。岳母收下酒后,回一壺糯米或粳米,上放一雙彩蛋,傳說吃了娘家的米身體強壯些。然后岳母給鄰居分送報生酒。
送漿酒、打漿酒
嬰兒如果是第一胎,外婆得到女婿的喜報后,要送閹雞、雞蛋、鮑魚、鮑豆腐,和小孩穿戴的鞋襪、衫褲、體被、尿墊、背帶、披風、圍裙、口欄枷等。姥姥到女婿家去看女兒,抱外孫,俗稱“送漿酒”。嬰兒的父親提豬肉到岳父家及舅父、姑父、姐夫等各家,告訴“打漿酒”(或稱“請漿酒”)的日期。“打漿酒”一般在產后十天舉辦。到時,四方親戚、鄰里好友都提著雞、蛋、寶寶衫等禮品前去恭賀。“打漿酒”喜事一般來女客,產婦娘家客人坐首席。江西龍南、全南、尋烏、南康等地有此習俗。
成年禮酒禮習俗
羅漢酒
舊時,不同時期、不同地方的男孩分別在20歲、18歲或16歲時行成人禮。這天叫“滿羅漢”,男女都要做壽,辦“羅漢酒”,吃長壽面,放鞭炮。父母要給孩子“扎新官”,上寫“劉海蟾神位”。劉海蟾神類似紅孩兒模樣,頭上扎兩個總角,與財神菩薩為伍。扎新官用糕、桃(桃子形狀的圓子)、壽(壽桃)、面、水果數樣,還有香、燭、炮仗、百子炮。本家至親、過房親都到齊,而且都要送衣送物。習慣認為孩子辦過羅漢酒,就正式成人了。
開額酒
古時女子15歲是及笄之年;或者許嫁時加笄,諱名而稱字,是上古的儀禮,故稱“加笄禮”。行禮時,要拜天地、宗祠及尊長,以簪盤發固髻,表示已長大成人,從此進入成年人行列。舊時,結婚當天,女方母親要為女兒加笄,俗謂“上頭”。在浙江平陽,“日中,女家集宴于首席,曰‘開額酒’”。上戶人家要在婚娶吉日前一日備辦“上頭禮”,男方送豬一頭和各色禮品,還備圓形廣式禮餅數百個。這種“百子百孫餅”送到女方,女方也要回禮。
我國出生、成人禮的起源,早在華夏時期的華夏族就開始了,隨著時代的演變,如今的出生、成人禮也還存在,但韻味似乎發生改變,更重視酒禮習俗,反而忽略了最原始的禮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