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怒族喜歡飲酒,也擅釀酒。怒族的酒主要有“咕嘟酒”、“濁酒”和高梁酒等, 酒是怒族人民日常生活的飲料,更是他們待客的必需品, 貴客光臨,必以酒相待,他們的飲酒方式一般是邊飲邊聊。在比較歡快熱鬧的場合,不論男女老少,如果將某人視為知己時,便要與他喝“同心酒”,即兩人腮貼腮,嘴挨嘴,一手摟肩,一手同端酒碗,仰面同飲,一飲而盡,其中酒文化是怒族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與怒族人民有著深厚的聯系。
一:怒族的酒俗
按照一天內的時間分:早上有“早酒”,白天有“晌午酒”,晚上有“夜酒”,臨睡前還有“睡前酒”。
按喝酒時的狀態分:空腹喝是“空肚子酒”,有酒沒菜是喝“寡酒”,醉后喝的是“醒酒”。
按人際間的親疏分:第一次相識喝的是“見面酒”,熟人見面喝“碰杯酒”,交朋友要喝“交臂酒”,有朋自遠方來,喝的是“接風酒”,送別要喝“送別酒”,相交日久感情深篤的人,要勾肩搭背臉貼臉腮貼腮地要喝“同心酒”,老朋友在一起要喝“雙杯倒”或“三杯倒”,感情深要喝“益拉秀”(意為杯見底),親友遠行要喝“送行酒”。
客人離開村寨要送“吾蘇瓦訥”(意為“上路酒”),說親帶的是“奶媽倆訥”(意為說親酒)。
定親要喝“定親酒”,女方家通知其親屬赴婚宴用的是“酒禮單”(怒族民間沒有請柬,女方家通知親戚赴婚宴時,必須帶上男方家帶來的酒,以酒代請柬,民間叫作酒禮單);接親要喝“奶媽魯訥”(意為接新娘酒);送親要喝“送親酒”;新娘攜新郎第一次回娘家要喝“回門酒”
親家見面要喝“八夢兒訥”(意為姻親酒),婚禮上要喝“迪姆娃訥”(意為“婚禮上的喜酒”),怒族婚俗中特殊的“討男子”儀式上,要喝“納巴魯訥”(意為討兒子酒),怒族特殊的“念巴娃”(補婚)儀式上,要喝“念巴娃訥”(意為補婚酒);
婦女坐月子有“邦嗆訥”(月子酒),孩予滿月有“滿月酒”,怒族傳統節日“乃熱節”(又叫朝山節、鮮花節或仙女節)里喝的是仙女的“乃熱訥”(意為朝拜山神酒),春節里喝的是“洛色訥”(意為新年酒),過去實行“伙有共耕”時有“瑪卡訥”(意為伙有酒),大集體時釀的是“大伙酒”。
幾戶人家斗糧食釀的是“口逗訥”(斗糧酒),在野外勞動吃晌午時喝從各家各戶帶來的酒是“百家酒”,蓋房要喝“兒木挖訥”(蓋房酒)。
開田種地要喝“力卡瓦訥”(勞動酒),春耕要喝“洛究訥”(翻地酒),舉行新房落成典禮要喝“九木迪姆訥”(慶新房酒),喬遷要喝“九木思等訥”(喬遷喜酒)。
初春時節上溫泉沐浴,喝的是“曲正訥”(意為“溫泉酒”和“沐浴酒”),莊稼收回后要喝“慶豐收酒”(有的地方叫喝“新糧酒”),辦喪事有“辦喪事酒”,送葬有“送葬酒”,做道場舉行追慰亡靈儀式時,有告慰亡靈的“都普娃訥”。
酒俗怒族熱情好客,客人來訪時,全寨都要獻出最好的野味。只要客人進屋,主婦將以最快的速度為客人烹制佳肴,并同時送上兩塊石塊粑粑,中間得夾一塊煎雞蛋或烤豬肉。兩塊粑象征夫妻二人,中間夾雞蛋或肉象征有興旺的后代,最后主人還要與客人共同飲“同心酒”。
二:怒族酒史
怒族的歷史,在唐代古籍《蠻書》中就有記載。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怒族人民居深山,住竹樓,刀耕火種,狩獵,用黃連、黃蠟、獸皮、竹器、麻布等土特產與其他民族交換生產、生活用品,社會生產力發展遲緩。
怒族人民善于釀酒,以貢山怒族的咕嘟酒最有特色,飲用時,對入蜂密,清醇香甜、開胃可口,不論男女,都能豪飲,而且飲酒必歌,每飲必醉。怒族飲茶是仿制藏族的酥油茶而制作的漆油茶,常可作為產婦或體弱者食用的補品。
“咕嘟酒”用“咕嘟飯”(用玉米面和蕎麥面制成,似年糕)釀制,其做法是將咕嘟飯晾涼,拌上酒曲裝入竹篾籮里捂好,幾天后發出酒味,或滲出酒液裝在罐子里,密封十幾天就成了,吃時先用笊籬過濾,再兌上一點冷開水,加一點蜂蜜或甜味劑,略醞釀幾分鐘,既可飲用,這種酒香甜醇厚,是怒族酒中的上品,即可解渴,又有滋補健身之功效。
酒與怒族人就象魚和水、茶和鹽巴一樣關系十分密切,怒族酒文化貫穿在怒族人的衣食住行各個方面,喪嫁娶和歡度喜慶佳節都離不開酒,而且酒成了人與人之間傳達友情、增進友誼、增加親合力、消除誤會的催化劑。
上一篇:獨特的臺灣姑待酒與高山族的飲酒習俗
下一篇:走進中華酒文化之中國蒸餾酒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