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人不僅創(chuàng)造了酒,還創(chuàng)造了燦爛的酒文化,說到酒文化就不得不說一下河南,相傳酒祖杜康就是河南人,曾經(jīng)聽人說過:“河南人最中國”,河南酒文化的深厚在中國是首屈一指的,從來都為世人所稱道。今天的文章就走進中原腹地-河南,探尋它燦爛而悠久的酒文化。
河南酒文化之-酒祖杜康
據(jù)民間傳說和歷史資料記載,杜康又名少康,夏朝人,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奴隸制國家夏朝的第五位國王,據(jù)《史記·夏本紀》及其他歷史文獻記載,在夏朝第四位國王帝相在位的時候,發(fā)生了一次政變,帝相被殺,那時帝相的妻子后緡氏已身懷有孕,逃到娘家“虞”這個地方,生下了兒子,因希望他能像爺爺仲康一樣有所作為,所以,取名少康。少年的杜康以放牧為生,帶的飯食掛在樹上,常常忘了吃。一段時間后,少康發(fā)現(xiàn)掛在樹上的剩飯變了味,產(chǎn)生的汁水竟甘美異常,這引起了他的興趣,就反復(fù)地研究思索,終于發(fā)現(xiàn)了自然發(fā)酵的原理,遂有意識地進行效仿,并不斷改進,終于形成了一套完整的釀酒工藝,從而奠定了杜康中國釀酒業(yè)開山鼻祖的地位,其所造之酒也被命名為“杜康酒”。
相傳杜康正是取些水造酒,有文字為證:“他邑酒,足滋酒,白之酒獨醫(yī)病。故飲之終日,而無沉湎之患,服之終身而得氣血之和,鄰里百里許,多沽酒于白。先澤之遺,本地獨得其身,至今遺址槽沿存,此其明驗也。”杜康就是我們酒的祖先,而他是就我們河南汝陽人,可以說現(xiàn)在各式各樣的酒都是源自于河南,而不管是現(xiàn)在分家的汝陽杜康好,還是伊川杜康也好都是來自玄山上最優(yōu)質(zhì)的糧食釀造的的。
河南酒文化之-接風酒
一般是“敬一個、端兩個”的風俗,客人,要接受敬酒,敬酒以見底為敬,但在向客人敬酒之前,你先得把酒杯中已有的酒喝完,然后由敬酒的人倒?jié)M,兩人碰杯一飲而盡,也就是敬酒的人喝一杯,客人喝兩杯,但敬的酒一定要喝完,這是對敬酒者的尊重。
河南酒文化之-端酒
敬酒者恭恭敬敬地雙手捧酒,走到客人座位邊,站立在客人的座位旁,向客人表達祝福或感激之意后,再將酒高高奉上,等客人喝完放下酒杯后再離開,當然并不意味著要喝一滿杯,也同樣不意味著要干完。
河南酒文化之-敬酒的規(guī)矩
開場三杯喝完,主陪開始依次逐個給客人敬酒,一圈客人要敬完。然后是二陪打圈,接下來是三陪……直到所有的主人把所有的客人都敬完,這時候客人要回敬主人,同樣是打圈的方式,同樣按酒桌上的級別、年紀依次進行直到所有的客人把所有的主人都回敬完畢。據(jù)說,以前主人給客人敬酒都是端,先給每個客人端2個,然后再陪一個。現(xiàn)在已經(jīng)簡化了。
河南酒文化之-魚頭酒
先上一條魚,魚頭三杯酒,魚尾四杯酒、魚背五杯酒,魚肚六杯酒,也就是通常所說“頭三尾四背五肚六”的規(guī)則,一般是魚頭對著主陪,也就是主陪要喝三杯酒,然后是尾四,由副主陪來喝,魚背是對著副主賓,魚肚對著主賓,也就說副主賓要喝五杯,主賓必須喝六杯。
河南酒文化之-酒桌規(guī)矩
河南自古是禮儀之邦,所以酒桌上的賓主、長幼之分是不能馬虎的,酒桌上,一般沖門口的位置是長輩、領(lǐng)導(dǎo)或者重要客人的(就是本次喝酒最重要的客人),在河南的酒桌上有時戲稱為“上席”,在他的對面的位置是主人一起來招待客人的,叫“主陪”。
坐在“上席”兩側(cè)的分別是“主陪”和“次陪”,相對應(yīng)的,左面挨著主賓的是“副主陪”,右面挨著次賓的叫“次陪”,但叫“三陪”的多,其余的位置賓主可以隨便坐,酒桌上戲稱這些人是“不三不四”,原因是酒桌上沒有”三賓”、“四陪”的叫法。
哪怕是菜等涼了,也要放在邊桌,湊雙才端上主桌,斷頭者才吃一個菜,給故去的人敬三個菜,原因是忌諱!
河南人好酒好客,如果你來河南做客但是并不懂河南的酒文化的話,可能還沒見到熱菜就倒下了, 所以大家在來之前需要做些功課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