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幅“蒸餾法釀酒”敦煌壁畫,一段中國白酒起源歷史,一間60年的老酒廠,一壇微黃老酒訴說一段西夏文化。
“我們喝的不僅是酒,更是文化。”武酒集團總經理馮淑剛說,酒文化是絲綢之路的靈魂,武威是中國白酒的發源地,復活中國白酒的原香,這是武酒人的使命。
一幅敦煌壁畫引發的爭議
千古美酒說西夏,西夏美酒數涼州。武威,古稱“涼州”,作為西夏王國的陪都,是西夏研究的重要一環。有專家表示,武威是西夏瓷文化與酒文化的聚集地,是中國白酒的發源地。
中國白酒始于西夏時的西涼府。專家們的推斷源于一幅敦煌壁畫圖中畫有一五層結構的梯形灶臺,灶臺下的爐膛內柴禾堆壘,火焰熊熊,仿佛能聽到“嗶嗶剝剝”的響聲。一位長衫及地的女子端坐爐膛前方,望著爐火,雙腮鼓動翕合吹火;另一長衫女子身體前傾,一手扶爐臺、一手持缽,嘴微張,似在品酒,灶臺旁放有桶、壺等容器。
1953年,敦煌文物研究所考察榆林石窟,在3號窟發現了繪有“蒸餾法釀酒”的《千手千眼觀音經變》圖。4年后,由敦煌文物研究所編輯出版的敦煌藝術畫庫《榆林窟》中最早介紹了“釀酒圖”釀酒在我國發展很早,文獻中多有記載,但形象地展示這一工業生產情況的藝術品確是很難得的。
榆林窟3號窟中“釀酒圖”屬西夏時期的壁畫,壁畫資料的提出和公布,引起了英國科技史學者李約瑟的興趣。1959年,李約瑟最早推測它可能是“蒸餾酒圖”,并將其推測的觀點收錄在其1980年出版的英文版《中國科學技術史》中。在隨后的相關研究中,從事古代科技史研究的一些中國學者接受了李約瑟的這一觀點,并進行了肯定,有研究者推斷出“西夏黨項族人民當時就已經會使用蒸餾器釀制蒸餾酒了”。
然而這個被眾多學者認可了半個多世紀的結論近年有了不同觀點,敦煌研究院文物保護和科技史研究專家王進玉認為,這幅壁畫不是“釀酒圖”,只是廚房內加工和制作食物的普通場景。王進玉表示,灶臺上的方形器不是”蒸酒器具”,而是一個“組合式雙層蒸籠”。壁畫中也沒有李約瑟猜想的“進一步研究將會發現在右邊有一個連接冷卻桶的側管”,一個類似盛水容器的方形器物不是鼎,而是一種叫“方響”的打擊樂器。蒸餾釀酒需要很復雜的技術和設備,無法通過壁畫中如此簡單的灶臺工具來實現。
對于這幅壁畫,中國社會科學院西夏文化研究中心學術委員、武威西夏文化研究所所長孫壽齡表示:“我堅持認為這是釀酒圖。灶臺上的方形器是蒸酒用的蒸箱,地上有酒壺,持缽的女人在品酒,旁邊的桶用來接蒸餾后的酒。在西夏時期,蒸餾酒的過程是可以通過灶臺來實現。如果是做飯,怎么會看不到炊具?”
根據考古發現,在距武威市南30公里的天梯山主峰南麓上古城村古瓷窯遺址處發現了很多西夏時期的釀酒器皿。孫壽齡表示,古城瓷窯發現的各式酒具填補了我國早期釀酒業的空白,也證實了西夏時期釀酒業很發達。
穿越時空復活西夏酒文化
西夏人到底怎樣釀酒?西夏人用什么樣的器皿釀酒、盛酒?能否通過西夏文化的研究,讓現代人品味到西夏文化?
多少個不眠的夜晚,多少個問號,一直在馮淑剛的腦海里打轉。在問號的漩渦里,馮淑剛遇見了西夏文化專家孫壽齡。
上一篇:品酒師可否真的“深不可測“
下一篇:淺說葡萄酒的酒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