啤酒的澄清
經過后發酵的成熟酒,大部分蛋白顆粒和酵母已沉淀,少量懸浮于酒中,需濾除方能包裝。采用機械法分離,使酒液澄清透明,光澤好,穩定性好-貯藏中不產生沉淀且品質發生變異的很少。
常用的分離法有濾棉過濾、硅藻土過濾、離心分離、板式過濾、微孔薄膜過濾等,可單用或混用。
啤酒的滅菌和包裝
1.滅菌
過濾后的啤酒液儲存于低溫清酒罐,經低溫滅菌(62℃左右),冷卻,啤酒就可以包裝,并在24小時內包裝完畢。
啤酒的包裝要求無菌;盡量減少CO2損失;盡量減少與O2接觸,以防氧化。
2.包裝
啤酒包裝的工藝流程如下所示。
啤酒過濾除茵,無菌包裝→純生啤酒
↑ →驗酒→貼標→裝箱→瓶裝鮮啤酒
空瓶→選瓶→浸瓶→洗瓶→驗瓶→裝酒→壓蓋→
→殺菌→驗酒→貼標→裝箱→瓶裝熟啤酒
啤酒包裝有多種形式,包括瓶裝、罐裝和PET(聚對苯二甲酸乙二酯)塑料瓶裝等。
(1)瓶裝。為了保持啤酒質量,減少紫外線的影響,一般采用棕色或深綠色的玻璃瓶。
空瓶經浸瓶槽(堿液2%-5%,40-70℃)浸泡,然后通過洗瓶機洗凈,再經灌裝機灌入啤酒、壓蓋機壓上瓶蓋。經殺菌機巴氏殺菌后,檢查合格即可裝箱出廠。
罐裝。于1935年起始于美國,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因軍需而發展很快。戰后經一系列技術改造,需要量逐步上升。1966年,美國的瓶裝與罐裝之比已為52:46。罐體材料為鋁或銅。
罐裝啤酒體輕,運輸攜帶和開啟飲用方便,因此很受消費者歡迎,發展很快。
(3)PET塑料瓶裝。自1980年后投放市場,數量逐年增加。
其優點為高度透明,重量輕,啟封后可再次密封,價格合理。主要缺點為保氣性差,在存放過程中,CO2逐漸減少。增添涂層能改善保氣性,但貯存時間也不能太長。PET瓶不能預先抽空或巴氏殺菌,需采用特殊的灌裝程序,以避免攝入空氣和污染雜菌。
成品啤酒的檢驗
瓶裝啤酒經隧道式殺菌機噴淋后,貼標驗酒裝箱。
1.化學成分
(1)酒精和CO2。酒精含量由原麥汁濃度和酵母性質決定。
11-12°P的啤酒含酒精3.0%-3.5%(質量分數);CO2在發酵過程中產生,大部分揮發,在啤酒中含量0.1%-0.6%。
(2)碳水化合物。占發酵后啤酒中固形物的80%(成品啤酒中的固形物濃度稱“真濃度”),通常為4%,以糊精為主,可發酵性糖的含量極微,殘糖量過高或過低對風味均有影響。
(3)含氮物。成品啤酒浸出物中含量僅低于碳水化合物,占8%-10%。含氮物中高分子含氮物占20%-30%,過多會產生沉淀;中分子含氮物占40%-50%,屬起泡蛋白質,對泡沫影響大,起泡蛋白質多則泡持性好;低分子含氮物如氨基酸、多肽、酰胺占20%-30%,低分子氮多則啤酒營養好,但氨基酸過多會影響啤酒風味。
(4)風味物質。啤酒中的醛、高級醇、雙乙酰、硫化物明顯影響啤酒質量;揮發酯是啤酒的香味成分,以乙酸乙酯、己酸乙酯、乙酸異戊酯為最重要,對它們的含量沒有具體限度。
2.啤酒的穩定性
(1)風味穩定性。指包裝成啤酒產品后,在啤酒保存期內,啤酒的香味和口味不發生明顯變化,其口味品嘗仍具有新鮮感,沒有明顯的異雜味、老化味。一般在1個月左右就能品嘗到風味的惡化-老化味出現。
最優質的啤酒也只能保持3-4個月。老化是由各種風味物質復雜氧化和分解化合的結果。因此除了在發酵初期的氧氣有利于酵母細胞合成外,在其他釀造過程中應盡量避免與氧氣接觸,以確保啤酒的風味和穩定性。
(2)生物穩定性。指啤酒在包裝成熟啤酒以后,在保質期內,不會發生微生物渾濁,包括酵母的再發酵,由于細菌的污染發生的細菌繁殖、代謝而導致的渾濁、變質、變味的現象。
生物穩定性是啤酒產品最基本的要求之一。啤酒自罐裝之日起,到產生失光渾濁為止的這一段時間為保質期,優質啤酒可達120-180d。
(3)非生物穩定性。指啤酒產品在有效保質期內,不發生失光、渾濁,色澤沒有明顯變化。引起沉淀、渾濁的大分子物質同時又是啤酒的風味物質,非生物穩定性長的啤酒并不一定口味最好。
引起啤酒非生物渾濁的因素主要有高分子蛋白質、多酚物質,可分為消毒渾濁(殺菌渾
濁、熱凝固渾濁)、冷霧濁(可逆霧濁)、氧化渾濁(永久渾濁)、鐵蛋白渾濁等原因。
(4)泡沫穩定性。啤酒與其他飲料最大的區別是倒入杯中具有長久不消的、潔白細膩的泡沫。泡沫穩定性是啤酒在品評過程中使用的評價方法,包括起泡性能、泡沫外觀、泡沫持久以及掛杯性能等,是一項重要指標。
(5)我國目前采用的簡便方法是將啤酒置于20℃水浴中恒溫,于20℃室溫倒杯,滿杯后目測記錄泡沫消失時間,通常泡沫持續時間4.5分鐘以上的較好,此時間稱“泡持性”。
上一篇:冰酒的釀造工藝
下一篇:啤酒的生產工藝-啤酒發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