茅臺酒不可復制、不可克隆
茅臺酒不可克隆、不可復制,根本原因是其具有極強的排他的資源壟斷性,其得天獨厚的釀過自然環境不可克隆。70年代,為了實現毛澤東、周恩來等黨和國家領導人茅臺酒要搞到1萬噸的指標,國家有關方面組織專門隊伍,在名城遵義市郊籌建了茅臺酒異地試驗場,并依樣畫葫蘆從茅臺酒廠搬來全套釀造工藝、最好的釀酒技師、發酵的大曲乃至窖泥。但經歷 10 余年,釀出的酒仍然不是茅臺酒。
僅僅是不過百余公里外的遵義,在臺灣、在日本……不知多少人感嘆茅臺酒的珍貴,明里暗里,挖空心思偷師學藝,結果無不以南橘北枳而告終。特別是 20 世紀 70年代,緣于田中角榮訪華和對茅臺酒的夸贊,日本酒業界集制造、品評、化驗等專家于一堂認真探尋、研究茅臺酒,結果是:好勝而敢于漠視一切的日本人,對茅臺酒的“合成”,想入非非之余,只能望“茅臺”而興嘆。最后不得不承認:不加任何香料、調味劑等,自然生成特殊醬香味,且持久留香不散,酒中所含多種微量元素和數百種有益人體的微量成分,入口綿綿生香、醇厚豐滿而細膩的茅臺酒,實在是學不到、造不起,生產不出來,是“最好的美酒”。當時,日本、臺灣、香港多家報刊刊登了日本人的這一研究結論和討論。敗走臺灣的蔣介石,在解決大陸去臺人員“思鄉病”這一令人頭痛的事時,曾由“立法院”批準,“行政院”執行,在臺灣真格地生產起茅臺酒來,結果自然可想而知,除滿足喝“茅臺”的心愿,剩下的就是更想喝茅臺酒的渴望。
研究顯示,在茅臺酒的釀造自然環境系統中,最特殊、也是對茅臺酒的不可克隆最具決定性的因素是其微生物環境,而這種環境的形成,是地理與歷史兩方面條件綜合疊加、天機巧合的結果。
茅臺鎮地處海拔400余米的低熱河谷地帶,氣候冬暖夏熱雨量少,加之兩岸高山聳峙,地理特殊!極其適宜微生物的生長和繁衍。與此同時,這里的釀酒活動又恰恰千百年來經久不息,更使微生物的活動愈發活躍,種類相對穩定,最終在茅臺鎮的環境中編織出了不易受外來自然力破壞、影響的微生物群。
千百年來,勤勞精明的茅臺人民對身邊的地理環境不斷地觀察領悟,并歸納總結,引自然之物、自然之理為我所用,因地制宜,漸漸創造出了與上述微生物相應的、不同與一般白酒的精湛釀造工藝。其中的絕彩妙筆,便是獨一無二地采用開放式的堆積發酵工藝,充分網羅空氣中的微生物參與整個發酵過程。
據初步分析,至少有100 多種微生物對茅臺酒主體香 - 醬香的形成有著直接影響。以致車往茅臺鎮方向走,間隔十余公里,濃郁的酒香就撲鼻而來。甚至直升機飛行空中,也能為酒香包裹。
此外,茅臺地區的土壤、水質、原料等條件,亦是其他地區的白酒生產所難以具備的。對于所有的茅臺酒異地克隆者而言,離開了茅臺鎮便釀不出茅臺酒的關鍵之處就在于:實驗者可以搬走茅臺酒釀造的所有工藝配方,但無論如何也搬不走其微生物環境。可以說,茅臺酒股份公司周圍整個大自然,都在為茅臺酒保守釀造的秘密。
茅臺酒是獨特的自然條件、悠久的釀造歷史與獨特的釀造工藝成功結合的典范。正是上述諸多特殊因素,使茅臺酒在茅臺鎮以外的其他任何地方都不可“克隆”。全國曾有40多家企業到茅臺鎮請師傅,按茅臺工藝烤酒,但無一成功。1975年,國務院曾組織專家在100公里外的遵義進行茅臺酒異地生產的大規模實驗。人員、設備、原料、工藝甚至窖泥都從茅臺搬去,結果生產出的酒質量雖好,但仍然不是茅臺。茅臺人因此得出了“離開了茅臺鎮,就產不出茅臺酒”的結論。
1982年,日本學者曾采取氣相色譜與質譜聯用,剖析出茅臺酒中香氣香味成分達 230 種,其中醚醇類 27種、酸類 25 種、酯類45 種、羰基類29種、酚類9種、含氮類33種,并試圖以食用酒精添加香氣成分仿制茅臺酒,最終以失敗告終。茅臺酒對于原產地域的特殊要求,正體現了它作為國酒的珍貴之處和特殊身價。一位著名經濟學家在考察茅臺酒廠后,感慨地說:“世界上有兩個谷,一個是美國的硅谷,是產生世界高科技的地方;二是貴州茅臺河谷,是釀世界上最好美酒的地方。”時任外交學院院長的吳建民先生在參觀了赤水河和茅臺酒廠后風趣地說:“生產茅臺酒比生產原子彈還要困難,因為茅臺酒只能在茅臺這個地方生產,而原子彈世界各地都可生產。”
上一篇:特有工藝成其香
下一篇:茅臺酒釀造原料的秘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