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00萬年前,淮河岸邊的洪澤湖畔。天近傍晚,一群體格健壯的古猿又來到下草灣一片茂密的樹林,他們就是后來被稱為“下草灣人”的雙溝古猿,屬長臂猿科,晚期智人階段。 他們此行的目的地是一棵大樹下的樹洞,那里有一攤神奇的味道香甜的果液,飲食后有一種難以形容的舒爽。
伴著美麗的夕陽,古猿們開始伏下身子去飲,有的或許會用一片大的植物的葉子去掬,甚至用一根空心的草莖去吸吮。奇怪的事情發生了,眼前奔跑的野兔野鼠以及樹上的小鳥變得越來越模糊,古猿醉了,飄飄欲仙,醉臥于地,其中有些竟還仙逝于此。仙逝之詞用在此處應該不會算錯:在一種美妙的自我陶醉的感覺中死去,即便是猿也會感到非常的愉悅。
歲月飛逝,歷史將這些浪漫死去的醉猿慢慢淹沒。直至公元1953年,這些古猿化石在疏浚淮河流入洪澤湖口雙溝下草灣河床的施工現場重見天日。在這次意外的發現中,中國社會科學院古生物研究所的專家們首先證實了雙溝古猿的屬科,之后又發現了浸透到古猿骨骼里的美酒的漬跡。專家們形象地把這一重大考古成果的發現地稱做“醉猿洲”,這也是迄今為止被證實了最久遠的關于酒源的記載。
這樣的結果或許有些荒誕,但事實的確如此。在巢棲穴居的原始社會里,我們的祖先主要以野果充饑,野果跌落在石洞或低洼之處,其中能夠發酵的糖類在酵母菌的作用下,可以產生一種具有香甜味的液體,這就是最早出現的天然果酒。偶然品嘗到天然的佳釀后,聰明的古猿開始專門采摘野果,存放于石洞中,釀制成酒。對這樣的行為,《清稗類鈔?粵西偶記》記載道:“粵西平樂等府,山中多猿,善采百花釀酒。樵子入山,得其巢穴者,其酒多至數石。飲之,香美異常,名曰猿酒。”而與此相似的記載在《紫桃軒雜綴?蓬櫳夜話》中也有:“黃山多猿揉,春夏采雜花果于石洼中,醞釀成酒,香氣溢發,聞數百步。”如果以上的記錄只是一個簡單的概念,那么《階外史》的記載就更為具體:“永平與邊城近地多山,山多猴。一旦,群猴移家,百十為隊,攜持保抱遍山谷。山下居民聚觀甚多,有稚子拍手呼,猴謂人將圖已,并狂竄去,遺土盎甚多。范土而成,大可受斗許,小亦數升,渾合如鑄, 居民拾而鑿焉,清汁滿中,深紅淺碧不一色,酸甘澀不一味,并芳洌,蓋猴雜采山果釀成,大風雪不能出,乃開飲之,亦旨,蓄御冬之意也,因名猴兒酒。”由此可見,古猿偶然醉酒乃至有意識地“做”酒并非是無據可查的事情。
當然,這種“做”酒只是簡單地等待野果自然發酵的過程,與真正意義上的造酒完全不同,所以,雙溝醉猿的考證及古猿的制酒行為只能說明酒的起源。
上一篇:有故事的珍酒
下一篇:十大酒局之北宋杯酒釋兵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