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有故事的珍酒
貴州珍酒釀酒有限公司,前身是始建于1975年的“貴州茅臺酒易地試驗廠”,是上世紀70年代,為實現*主席以及周恩來總理等老一輩國家領導人“要把茅臺酒搞到一萬噸”的宏偉夙愿而組建。據文獻記載:1958年3月,在成都召開中共中央政治局擴大會議期間,*主席在與原中共貴州省委書記、省長周林同志談話時,首次提出了茅臺酒要“搞到一萬噸”的宏偉設想。
1975年1月,第四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勝利召開,周恩來總理在會上再次提出了“生產萬噸茅臺酒”的提案。經中央和貴州省有關部門研究決定:在茅臺地區盡可能擴大生產的同時進行易地試驗,在確實有把握的前提下,進行外地建廠以彌補茅臺生產不足。同年,中國科學院科技辦公室將此項目定名為“貴州茅臺酒易地生產試驗(中試)”,并列為國家重點科技項目。
目前酒廠所在地貴州省遵義市十字鋪,是經中科院、貴州省科委、茅臺酒廠科研專家及全國部分釀酒專家,經對釀造醬香型白酒所必備的條件進行綜合考察和科學論證后,從眾多“風水寶地”中挑選而來。這里空氣清新,溫度適宜,地形與茅臺酒廠所在地十分相似,年平均氣溫、濕度等也比較相近。
為保證試驗順利進行,先后從茅臺酒廠調來了以原茅臺酒廠廠長、黨委副書記鄭光先,原副總工程師楊仁勉,實驗室副主任林寶財,以及解放前華氏茅臺酒酒師鄭英才的關門弟子張支云為代表的28名優秀人才。在這28人中不僅有優秀的管理人員,一流的釀酒大師和科研、銷售骨干,還包括了車間技術工人、評酒技師等重要崗位的員工。也正是這28人的到來,不僅帶來了正宗的茅臺酒釀造工藝,還帶來了茅臺酒生產、經營,以及銷售的組織、管理經驗。甚至其最初的很多原料、輔料、生產設備等也都是從貴州茅臺酒廠搬運而來。
同時,在其整個釀造過程中更是完全按照茅臺酒釀造工藝,遵循自然變化、因地制宜、順應春夏秋冬的自然交替規律,將釀酒工藝與節氣變化完美融合,采用端午采曲,重陽投料,一年一個生產周期的工藝流程,堪稱天、地、人的和諧統一。
1985年10月20日,貴州省科委根據國家科委綜合局10月4**準組織鑒定的函件及10月15日電話通知,組織對試制酒進行鑒定。作為當時中國白酒界最高規格的鑒定會,鑒定會成員包括了:時任中國科學院副院長、化學學部委員嚴東生(函評),中國科學院生物學部委員方心芳(函評),當時全國白酒界的泰斗、全國評酒委員考評組負責人周恒剛,全國評酒委員考評組成員曹述舜,著名釀造專家熊子書,時為貴州茅臺酒廠工程師、現任茅臺集團董事長、總工程師的季克良,以及現任中國食品工業協會白酒專業協會副會長沈怡方,全國評酒委員劉洪晃,現任貴州董酒股份有限公司總工程師賈翹彥等28位領導、專家。
最終,鑒定委員會給予了試制酒“色清,微黃透明,醬香突出,幽雅,酒體較醇厚,細膩,入口醬香明顯,后味較長,略帶苦澀,空杯留香幽雅較持久,基本具有茅臺酒風格”的評語;做出了“鑒定酒質量接近市售茅臺酒水平,同時并有大量可靠的試驗數據及資料,予以說明,因此鑒定委員會認為《貴州茅臺酒易地生產試驗》(中試)完成了合同要求!钡慕Y論。
一九八五年十一月,根據鑒定會結論,貴州省科學技術委員會正式行文“同意鑒定意見”。至此“貴州茅臺酒易地生產試驗(中試)”圓滿成功。原國務院副總理方毅同志在親自品嘗了產品后,說“不錯!是好酒!”,并親自揮毫書寫了“祝賀貴州茅臺酒易地生產試驗鑒定成功——酒中珍品”的題詞,以寄予贊賞和鼓勵。隨后,酒廠根究方毅同志的題詞將原“茅藝”和“三貴”等商標更換為“珍”字商標,正式出產珍酒。珍酒則憑借卓越的品質受到社會各界的廣泛好評,并成為中央警衛局,北戴河接待辦公室招待用酒;在一九八九年舉行的第五次全國評酒會上更被評為“國家優質酒".
一、方毅題詞“酒中珍品”
在遵義市北郊九節灘旁,青山綠水環抱著貴州珍酒廠,廠內釀酒車間、酒庫櫛比鱗次,布局規范,走在廠區,芬芳的酒香撲鼻而來,很爽。在廠辦公樓大廳正中,立著一塊方毅的題詞座匾“酒中珍品————祝賀貴州茅臺酒易地生產試驗鑒定成功”。
據該廠負責人介紹,珍酒原名叫茅藝酒,1975年,根據周恩來總理關于茅臺酒要發展到萬噸的批示,由當時的國務院副總理兼國家科委主任方毅同志親自主持,對“茅臺酒易地試驗”進行立項,列入國家“六五”重點科研攻關項目,并由方副總理親自組織國家科委、輕工部、茅臺酒廠技術專家組成“茅臺酒易地試制”攻關小組,同時成立“貴州茅臺酒易地試驗廠”,選址于同處赤水河流域的革命圣地遵義市郊。除了從茅臺酒廠選派專家外,其技術人員、生產骨干也是從茅臺酒廠精選而來。在當時特殊的歷史條件下,“茅臺酒易地試制”研究工作異常艱辛,經過十年不懈的努力探索,“易地茅臺酒”終于于1985年10月通過國家科委鑒定:“該酒色清、透明、微黃,醬香突出,味悠長,空杯留香持久。香味及微量元素成分與茅臺酒相同,具有茅臺酒基本風格……”方毅副總理為此欣然題詞:“酒中珍品————祝賀貴州茅臺酒易地生產試驗鑒定成功”。根據方毅同志題詞,試制茅臺酒定名為“珍酒”,廠名更為“貴州珍酒廠”。
珍酒問世后,每年都向中南海特供,作為國宴、接待和贈送外國貴賓的特殊用酒,受到國家領導人、外國來賓的高度評價。國家科委副主任鄧楠同志多次特別指示:不論誰當貴州珍酒廠的廠長,都要把質量放在第一位,既要保持它固有的風格,又要依靠科技進步,把珍酒的質量不斷提高;珍酒廠要有更加遠大的目標和勇氣。貴州珍酒廠的每任廠長,都不敢掉以輕心,他們嘔心瀝血,使珍酒的工藝日臻成熟,質量不斷提高。
如此看來,在某種意義上,“珍酒”儼然一位天生麗質的“皇帝女兒”,她如此“根正苗紅”,就連茅臺酒以外的其它“全國老八大名酒”也無法與其媲美。
二、流落民間的“格格”
珍酒以她的出世不凡,得天獨厚的地位和身價,以及堪稱白酒經典的質量,在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曾名聞遐邇,市場供不應求。珍酒的生產、定額供應以及銷售方案都由上級主管部門統管,與國酒茅臺一樣,幾乎不用設立銷售部門,那時要買一瓶珍酒,即使托關系走后門也不一定能弄到。
后來由于眾所周知的市場原因,尤其是1994—1997年魯酒異軍突起時期,計劃讓位于市場,廣告掩蓋了質量,在硝煙中黔酒幾乎潰不成軍。貴州珍酒也遭受了沉重而慘烈的打擊,年銷量不足300萬元,瀕臨于倒閉的邊緣,珍酒產品在市場上越來越少,很多地方找不到她的蹤跡,珍酒品牌在消費者心中越來越疏淡。昔日“皇帝的女兒”被摒棄了,就像一位流落民間的“格格”,遭人冷落。
國家領導人非常關心貴州珍酒,江總書記、朱基總理、吳邦國副總理等每到革命圣地遵義,都要親自詢問珍酒的情況,囑咐珍酒人一定要克服困難,把珍酒發揚光大,為國爭光。
貴州省委、省**為了確保貴州珍酒廠能健康發展,1998年從貴州省輕紡國有資產經營有限責任公司(原貴州省輕工廳)、貴州茅臺集團調派一個懂政策、懂企業管理、懂市場營銷的班子,對貴州珍酒廠進行全面改革,從經營機制、組織機構、市場網絡結構、產品結構、人才團隊結構等方面都進行了徹底的整改,使企業能適應市場經濟的發展要求。
三、在青山綠水中守身如玉
黔酒前幾年潰敗的重要原因,是液態酒(指酒精+調酒液)對固態酒(純糧酒)的猛烈沖擊。液態酒由于生產成本低,市場運作空間大,加上強勢廣告的推動,市場較容易熱起來,前幾年曾風光無限的魯酒便是液態酒暫時取勝的典型。許多固態酒生產企業因此把液態酒作為未來白酒發展的方向,紛紛轉向液態生產,使液態酒大行于市,甚囂塵上。固態酒遭到擠壓,市場份額迅速縮小。
純樸的珍酒人以近乎天真的執著,堅持用糧食釀酒,固態發酵、固態生產。盡管珍酒產品的市場曾極度萎縮,但他們仍然認定,珍酒的質量是一流的,珍酒本身沒有問題,問題出在市場上。即使是新的領導班子,也始終不渝的堅持固態生產,堅持珍酒的固有風格和質量原則,在青山綠水中勵精圖治,苦練內功。他們沒有辜負方老賜予的“酒中珍品”稱號和榮譽,他們把“皇帝的女兒”裝扮得更加嫵媚動人,驚艷天下。
市場畢竟是公道的,當消費理性日漸回歸,老百姓們發覺液態酒即酒精勾兌酒時,他們又重新選擇了糧食酒,“好酒出貴州”又得到了全國人民的認可,黔酒的質量優勢又顯威力,珍酒又被眾商家推崇了,“皇帝的女兒”被越來越多的人所追逐。
四、文化擦亮品牌的臉
珍酒人深刻地體會到,光有好產品卻不研究市場、不研究營銷科學是不行的,這樣企業永遠不會適應市場經濟的發展要求,企業永遠也得不到發展壯大。珍酒作為黔酒的重要一員、作為茅臺酒易地試驗產品、作為酒鄉和革命圣地的一顆明珠,她蘊含著十分豐富的文化、人文、歷史背景,其品牌優勢、市場潛力十分誘人。珍酒領導班子十分珍惜和重視這一遺產。
“品牌、產品質量、出身背景、政治地位、酒鄉文化、革命圣地……所有這些,構成了貴州珍酒豐厚而獨特的企業文化。直面這樣的文化,你不僅具有興奮感,更多的是使命感。這一文化蘊含的市場價值、市場潛力太大了。文章做好了,珍酒可以和茅臺一樣成為世界著名品牌,但若做得不好,一筆巨大的無形資產就要被葬送,不僅辜負了周總理的遺愿,辜負了黨和國家領導人的厚望,辜負了歷史賦予的使命,而且也要被子孫后代痛罵。因此,面對珍酒,我們慎之又慎,既要穩妥,又不能纏足不前,而且還要大踏步發展。怎樣才能做到這些呢?我們的思路是以企業文化為利器,讓企業文化承載著產品去占領市場。企業文化如水,產品如船,水漲船才高,才能行大船。而在不斷擴大市場份額,不斷增強企業綜合實力的同時,企業文化也得到不斷豐富和發展,并通過企業文化的擴張實現品牌價值的最大化!(總經理顏大建先生語)。
珍酒的企業文化,其實,正本清源,珍酒就是茅臺酒:同樣的釀酒大師、同樣的釀造工藝和技術,同樣的赤水河流域、同樣的用料和酒香。茅臺酒易地試驗廠后來曾叫茅臺二分廠,由于特定的歷史原因,才叫今天的貴州珍酒廠,也罷,她不像攀援的凌霄花,借茅臺酒的高枝炫耀自己,而是做為“大樹”的形象,擁有自己的銅干鐵枝和茅臺酒站在一起,與茅臺酒“分擔寒潮、風雨、霹靂,共享霧靄、流嵐、虹霓”。但是,大師沒變,工藝和技術沒變,赤水河沒變,國色天香也沒變,其本質就不會變。珍酒之于茅臺酒,猶青之于藍,秉承的是精髓。因此,珍酒也應該和茅臺酒一樣,是香醉世界的,是紅色長征的、赤水河的、遵義的、貴州的、是人民和中南海的,歷史的、未來的。此外,珍酒獨特之處還在于她的珍貴,她的來之不易。她除了代表尊榮顯貴之外,還代表卓絕探索和艱辛努力之后所得到的成功,一如紅軍二萬五千里長征,一如珍酒的10年研制過程。同時,還濃縮著當年紅軍與廣大民眾的魚水之情,以及最為廣泛的人間真情。因此,一個“珍”字的內涵十分豐富和厚重,絕非一般的文字含義。珍酒文化高雅而絢麗,既有工藝之美,也有歷史文化之美,更有人性和精神之美。廣大人民對她的期望值極高極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