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說在很早以前,以釀酒聞名的山西酒行每年都要舉行一次酒會,借以推出新產品,推廣老產品。酒會也是商機,所以酒會這天,各大小酒坊的東家都暗自較勁,要在酒會上與其他酒坊一較高下,自然也都要把自己作坊里當年釀造的最好的新酒抬一壇樣品到會上,由酒會的會長主持,讓眾人品嘗,以便排出名次來。
當時有一家酒坊,雖說也是祖傳幾代的釀酒老作坊,可年年用心釀出的酒卻總不見有多少起色,每次酒會評比總是名落孫山。
這一年,又要開酒會了,去了也白去,不去更加丟臉,心灰意懶的東家只好吩咐兩個伙計備好一壇新酒抬去應景。東家自己先去應酬,伙計們隨后趕來。這兩個送酒的伙計知道自家的酒不好,也早就摸透了東家的心思,不愿提早送到會上去露丑現眼,所以,磨磨蹭蹭一直到日上三竿,才無精打采地抬上酒壇子出門上路。
陜西省米脂縣的闖王李自成行宮
走得晚,天氣自然特別熱,頭頂上的太陽像一團火。兩個伙計抬著一壇沉甸甸的酒,又熱又累,汗水順著頭發梢一直淌到了腳趾尖。磨磨蹭蹭到了正午才來到一片竹林,決定先在竹林里涼快一下,找個人家喝口水再說。兩人在這前不靠村后不著店的地方,沒有找到人家,只好把心思用到酒壇子上。找不到水,又口渴難耐,那就喝口酒吧!好在酒坊的都會喝酒。可是一掀開壇蓋,口小肚大,滿滿一壇子酒,沒勺沒瓢怎么喝呢?小伙計眼珠四處一轉,順手從一株竹子上扯了兩片大竹葉,高興地說:“咱倆捻個竹葉杯吧!”說著,把竹葉靈巧地捻成了兩個小酒杯,就你一杯、我一盅,忘情地喝了起來。
釀酒人喝酒像喝水,不知不覺間這伙計倆就喝去了小半壇。喝完酒渾身舒坦,可望望壇里剩下的酒,這伙計倆傻眼了:只剩下半壇酒,可怎么去交差呢?還是年長的伙計有心計,說:“咱倆還是抬著趕路吧,反正咱家酒不好,也不會有人在意,等到有水的地方加上點水,一混就過去了
小伙計一聽也有道理,兩人抬起壇子就走。走不多遠,又見到一片青翠的竹林,有幾塊大石頭,石頭的縫隙里滲出滴滴泉水,匯成一個小水洼。這個小水洼,上面飄著一層,竹葉將洼中的水映得晶瑩碧綠。這倆伙計高興極了,趕緊把酒壇子放下,又摘了兩片竹葉捻成竹葉杯,蹲在小水洼邊,一下一下往壇子里加水。說也奇怪,別看這小水洼不大,可不管他倆怎么舀水,洼里的水卻總不見少,一會功夫就把壇子灌滿了。兩人看看天色不早了,就急忙抬起酒壇子上路。
這邊酒會上,酒會的會長和各家酒坊東家傳杯換盞,對各家的新酒品頭論足。眼看快要把酒樣品嘗完了,才見這伙計倆滿頭大汗急急忙忙地抬著壇子走進會場,正在焦急的東家一看,急忙過去,揭開壇蓋,舀了一碗酒,滿臉恭維地捧到酒會會長面前。
酒會會長很了解東家的酒,看著東家笑了笑,故意說:“好戲壓軸,好酒封頂,今天酒會貴東家最后這碗酒想必是獨占鰲頭嘍!”說完一陣哈哈大笑,其他老板也跟著隨聲附和。
中國名酒杏花村的竹葉青
東家臉紅了,他明知大家在打趣也只得說:“慚愧,水酒村醪,還望諸位賞光指教。”酒會會長搖搖腦袋,又哈哈一笑:“哎,哪里,我先領教了。”邊說邊端起碗,把酒碗湊到嘴邊,輕輕抿了一口 。
“唔?”酒會會長抿了抿嘴,愣了愣神,看了看酒東家,又仔細瞅了瞅碗里的酒,好半晌才對眾酒坊東家說:“來來來,大家都嘗嘗!”大家都很好奇,忙接過這碗酒,只見這個嘗了一日伸伸舌頭又嘗了一口,那個嘗了一口吧嗒吧嗒嘴,大家誰也沒吱聲。一定是作假露餡了,一旁提心吊膽的伙計倆看了,嚇得直往后面退。東家看著這個場面,也不知發生了什么事,心里直發毛,身子也不由自主地哆嗦起來。東家戰戰兢兢地走到酒壇邊,朝壇里一瞧,這才發覺酒色綠晶晶、青澄澄的,散發出一股醇香的濃味兒!他舀了半碗,自己小心地嘗了一口,也不由得呆住了:這是自家的酒嗎?
這時只見酒會會長站起身,興奮地大聲問道:“諸位,這酒如何呀?”
“好酒!好酒!”大家也齊聲高呼。
酒會會長把東家讓到上座,吩咐大家道:“來呀,開懷暢飲,同賀今歲新出的佳品!”一時間,席上山珍海味,犬家舉杯碰盞,把這壇酒喝了個底朝天,還意猶未盡。不用說,這年酒會上,這伙計倆送去摻水的酒,名列榜首!
回到酒坊,伙計倆便把酒壇里加泉水的事,一五一十地對東家說了。東家聽完,拿出二十吊銅錢,獎賞兩個伙計天熱送酒:“一路辛苦,拿去買茶吧。”
第二天,東家與伙計一起親自去看有泉水的那片竹林子,并親口嘗了又清又甜的泉水,知道那天品嘗的好酒,與這浸滿竹葉的泉水是分不開的。于是,他就買下了那塊地皮,將酒坊迂去,在那小水洼上打了一眼井,又從釀造技藝上努力改進,在釀好的酒中加入新鮮的竹葉,終于釀出了別有色味的好酒,取名“竹葉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