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jù)說,現(xiàn)在杏花村東堡澗東街的一幢院房,就是當年闖王曾駐過兵的兵營。
公元1644年的正月,明末農民起義領袖李自成在西安建立大順政權以后,二月即率主力浩浩蕩蕩地自陜西渡過黃河,由南向北前進,干軍橫掃,長驅直入。
迎闖王,不納糧。杏花村人得悉受百姓歡迎的義軍要經(jīng)過杏花村,便扶老攜幼,簞食壺漿,夾道歡迎,爭先恐后地以杏花村釀造的美酒款待闖王和將士們。醇香的美酒,純美的鄉(xiāng)情,在杏花村百姓的熱情挽留下,闖王不好拂逆眾意,便下令大軍在杏花村安營扎寨休整三日。
闖王來自民間,關心民眾的甘苦,他和鄉(xiāng)親們促膝談心,人們自豪地向闖王敘說了汾酒悠久的歷史,介紹了曾有過“處處街頭揭翠簾”的太平繁榮景象,現(xiàn)在明朝統(tǒng)治者的橫征暴斂,使許多酒坊都面臨著倒閉的困境。闖王聽后,感慨鄉(xiāng)親們在這么貧困的境地還能熱情地支持義軍,就下令拿出一些錢糧來賑濟鄉(xiāng)親。不納糧不說,還受到資助,鄉(xiāng)親們分到糧食,都喜出望外,笑逐顏開。
三天休整之后,闖王的義軍要繼續(xù)北進逐鹿,杏花村的鄉(xiāng)親們都依依不舍地趕來為闖王和將士們送行。許多貧苦農民還送兒女參加義軍,讓他們跟隨闖王去為窮人打天下。闖王被百姓熱愛義軍的精神所感動,眼含熱淚,命人拿來筆墨紙硯,倚馬揮毫寫下“盡善盡美”四個蒼勁大字,以表達“鄉(xiāng)民盡善,汾酒盡美”之意。大軍開走了,杏花村卻變得充滿生機,因得到義軍的賑濟,許多停業(yè)的酒坊又重新收拾蒸鍋,燒起酒來。
傳說中的馬刨神泉
為了表達對這位農民起義領袖的懷念,杏花村百姓便把杏花村更名為“盡善村”,直到1952年才又改回“杏花村”。
“醇香汾酒獻英雄,萬民擁戴起義軍。闖王留得題辭在,盡善盡美杏花村。”這是杏花村家喻戶曉的一首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