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文學創作過程中,酒對作家來說的確是不可或缺的構成因素,在中國,酒文化對二十世紀初乃至更早的作家生活及其創作過程有很大的影響。從最早的文學著作《詩經》開始,直到震驚世界文壇的巨著《紅樓夢》,三千年的文學著作中,幾乎都離不開酒。
王蒙——有酒方能意識流,人間天上任遨游
作家王蒙對酒的態度也頗值得一講,“飲而不貪才是真風流”,問起古稀之年的王蒙如何寫起“意識流”作品時,他以詩作答:“有酒方能意識流,人間天上任遨游!
飲而不貪才是真風流,酒可助興、可怡情,但要讓酒反過來控制了我們,可就不好了。比如國外有一作家,睡前要把酒都藏起來,不然酒會把他從床上叫起來,再喝一瓶、再喝一瓶……這樣的喝法可萬萬要不得。
郁達夫——曾因酒醉鞭名馬,生怕情多誤美人
說到酒,這位不得不提,郁達夫一生著作等身,生逢亂世而壯志未酬,常飲酒消愁。
一日,他飲酒一夜未歸,喝醉后在冰天雪地過了一夜。于是夫人王映霞“約法三章”,規定凡朋友請郁達夫出去喝酒,必定要負責送回,否則不讓出門。為此,郁達夫也做了一首詩:“不是樽前愛惜身,佯狂難免假成真。曾因酒醉鞭名馬,生怕情多誤美人。”
汪曾祺——寧舍命,不舍酒
汪曾祺的宣言更絕決:寧舍命,不舍酒!
汪老被譽為酒仙,他對酒的癡戀在文壇是出了名的。酒給他帶來許多故事,同時也給他的文章與繪畫助了不少靈氣。汪曾祺寫了本書叫《獨酌》,此書遵循的是一個“醺”字。有醺游、酡意、醉眼、酣唱四個部分,也是講了許多關于酒的趣聞雜談。
葉圣陶——一曰吸煙,二曰喝酒,三曰不鍛煉
作家的生活中也與酒有著不解之緣,作為性情中人,許多作家對酒有一種本能的親近感。葉圣陶便有三句著名的生活自白:一曰吸煙,二曰喝酒,三曰不鍛煉。
葉圣陶一生好酒但自制力很強,很少有醉酒的記錄。葉圣陶兒子葉至誠說,從他記事開始,葉圣陶僅有兩次醉酒。
一次是1946年11月30日朱德總司令60大壽時,當時定居上海的葉圣陶受邀出席朱總司令生日午宴,因過于興奮激動,醉酒后由中共上海辦事處兩位工作人員護送回家。
另一次是抗日期間在武漢大學時,有一位武漢大學的英國教授雷納,聽說葉圣陶善飲,想與其較量一下,邀請葉圣陶到他的寓所對飲,葉圣陶欣然前往。那次也是中午,兩人如何對飲不得而知,到午后太陽打斜時,葉圣陶才踉踉蹌蹌回家。葉至誠迎上前去扶他時,他還笑著說:“我嘸啥(吳語意為‘沒關系’)!
葉圣陶享年94歲,堪稱高壽,大多時候僅以一兩多白酒解癮,可見他具有極強的自制力。
趙樹理——喝酒,劃拳
汪老的書中也寫到了趙樹理與酒的小故事,他愛喝酒,每天晚上要到霞公府間壁一條胡同的餛飩攤上,來二三兩酒,一碟豬頭肉,吃兩個芝麻燒餅,喝一碗餛飩。
他和老舍感情很好。每年老舍要在家里請市文聯的干部兩次客,趙樹理必到,喝酒,劃拳。老趙劃拳與眾不同,兩只手出拳,左右開弓,一會用左手,一會兒用右手。老舍摸不清老趙的拳路,常常敗北。
源遠流長的中國酒文化對于作家的精神世界,創作心態及作品的特殊風貌產生過強烈而深刻的影響。除了中國的知名作家大多愛酒,海明威等世界著名作家也是如此,“喝醉了寫,酒醒后改!笔呛C魍l繁受到引用的名言。
上一篇:中國山東蒙山地區白酒文化雜談
下一篇:為“酒文化”負責任,你還敢勸酒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