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古代的文人墨客,似乎對酒都情有獨鐘,不論富貴貧賤、通達潦倒、歡喜哀愁,無論宴飲聚會、臨行分別、落魄愁緒、壯志抒懷……似乎都離不開酒。
儀狄與酒
儀狄,夏朝人,相傳是我國最早的釀酒人。《戰國策·魏策》記載:“昔者,帝女令儀狄作酒而美,進于禹。禹飲而甘之。曰:‘后世必有以酒亡其國者。’遂疏儀狄而絕旨酒。”漢許慎在《說文解字·酒字條》中,也有同樣的說法。意思是:過去,夏禹的女人叫儀狄去釀酒。儀狄經過一番努力后釀出味道很好的美酒,進獻給夏禹,夏禹喝了,覺得確實好。可是他說:“后世君王如喝了這種美酒,一定要亡國的。”從此就疏遠了儀狄,而自己也和酒斷絕了關系。儀狄奉旨造酒不僅沒受到獎勵,反而遭到了懲罰,豈不冤枉!
關于儀狄造酒的說法在《太平御覽》中也說:“儀狄始作酒醪,變五味。”醪,是一種濁酒,是用米經過發酵加工而成,和現在的不帶糟的酒醪差不多。“變五味”,是指酒具有多種滋味。
杜康與酒
杜康,字仲寧,康家衛人,善造酒。在《中州雜俎》、《直隸汝州全志》里,都生動而具體地講述了杜康造酒的過程。
據說:河南汝陽杜康村的酒泉溝有一棵老桑樹,這便是杜康發明酒的地方。他小時候牧羊,每天日出就把羊趕往母羊坡放牧,晌午就到酒泉溝吃飯看書。酒泉溝古時稱空桑澗,桑樹叢生,有一股清泉穿林而過。泉邊有棵老桑樹,因年代久遠,樹身已空。杜康就在樹下吃飯。他常緬懷祖先,飯難以下咽,就把剩飯扔進桑樹洞里。鄉親們見杜康不思飲食,日漸消瘦,就給他送來曲粉充饑。無意中,他又將曲粉扔進了樹洞。就這樣,飯曲發酵變成了酒。杜康飲了此酒,才知酒能解憂助興。于是他總結經驗,從此以釀酒為業。
以后人們命名的除“杜康溝”、“杜康泉”、“杜康河”之外,還有“杜康墓”和“杜康廟”。魏武帝曹操在《短歌行》中有“何以解憂、惟有杜康”的詩句,這些都充分說明了杜康是古代釀酒的專家。
白居易
白居易是位大酒徒。他一生不僅以狂飲著稱,而且以善釀出名。他為官時,拿出相當一部分精力去研究酒的釀造。酒的好壞,重要的因素之一是看水質如何。但配方不同,亦可使“濁水”產生優質酒,白居易就是這樣。在釀的過程中,他不是發號施令,而是親自參加實踐。
大禹絕旨酒疏儀狄
大禹是公元兩千多年前傳說中的堯、舜、禹時代的最后一個部落聯盟領袖,受舜禪位,也是我國有史以來第一位公認的明君圣主。
據《戰國策·魏策》載:“昔者,帝女令儀狄作酒而美,進于禹。禹飲而甘之,曰‘后世必有以酒而亡國者。’遂疏儀狄而絕旨酒。”
旨酒是指極為珍貴的酒品,大禹認為如此好的東西,意志薄弱的人必會沉湎于它的,所以向后世發出了警告。在古代的典籍中,記述的亡國之君多沉湎于酒色而不能自拔,這就是大禹預言的應驗,也證明了古代酒對政治、軍事的影響之大。
大禹曾下過戒酒之令,但他也曾在涂山(今安徽懷遠境內)以酒宴會諸侯,共議朝政。
夏桀是第一位縱酒亡國的“酒天子”
大禹之子“啟”建立了我國歷史上第一個奴隸制國家。不幸得很,夏啟大概可算是最早嗜酒無度的君主了。盡管他在貪飲時,表面上呈現出一派歡樂的景象,實際上卻埋下了禍根。影響所及,夏代后來的君主太康、后羿、寒浞、桀等都競相攀比。史書上說,桀用池子盛酒,酒槽堆積如山,并令人奏起“靡靡之樂”,自己則坐在用寶玉裝修的樓臺上,觀看3000人俯身就酒池如牛飲水般地飲酒、取樂。如此昏聵之君,國家豈有不亡之理!夏桀被商湯打敗,逃到南方,不久就死去。但桀只是因縱酒喪國的始作俑者,后世可不乏跟風者。當然,縱酒荒政只是他(她)們的主要罪狀之一。
殷紂王赴火自焚
紂王是商朝的最后一個統治者,也是后世史不絕書的荒淫暴虐之君。他拒諫言,一味聽信妃子妲己的讒言,采用慘無人道的酷刑,將人捆在燒紅的銅柱上活活烤死(炮烙),或將活人投入藏有毒蛇的坑內喂蛇(蠆盆)。
他在摘星樓下挖了2個大池:右池裝滿醇酒,名曰“酒海”;左池以糟丘為山,插滿樹枝,并在其上面掛滿肉片,名曰“肉林”。這就是史書上常提到的“酒池肉林”。他與裸體男女整日整夜地追逐嬉戲其間、喝酒吃肉,名曰“醉樂”。據說:他的酒池大到足以行舟的程度,還在商都朝歌(今河南淇縣)以北至邯鄲以南的路上,修建了不少行宮,專供其作“長夜之飲”。有一次,他竟連喝了七天七夜。荒唐到如此程度,真是連夏桀也“甘拜下風”了。當紂問他的兒子今天是何日時,所得到回答也只能是“國君而失日,其國危矣”。庶民對紂的積憤,可想而知了。
這時,處于西部的周部落卻日益強盛起來。其國君周武王看到討伐紂的時機已經成熟,就命令姜太公率5萬兵馬,渡過黃河,在盟津與八百諸侯會師,共同與紂親自率領的70萬商軍在牧野大戰。由于商軍大多為奴隸和俘虜,他們平時對紂都有著刻骨的仇恨,故在周軍的進攻下,反戈一擊,使周軍直搗朝歌。
紂王知道大勢已去,就對太監朱升說:“朕悔不聽忠臣之言,誤被讒奸所惑。今兵連禍結,莫可解救……朕思身為天子之尊,萬一城破,為群小所獲,辱莫甚焉。欲尋自盡,此身尚遺人間……不若自焚,反為干凈……你可取柴薪堆積樓下,朕當與此樓同焚……”
紂王身穿袞服,佩滿身珠玉,手執碧圭,端坐樓中,眼見烈焰驟起,遂嘆日“悔不聽忠諫之言,今日自焚,死故不足惜,有何面目見先王于泉壤也!”
姜太公在聲討紂的十大罪狀中,有三條為:沉湎酒色、自用酒池、酗酒肆樂。足見商之亡與紂“重酒色”關系之大。
周公與《酒誥》
周公是周武王的弟弟,他協助周武王滅商,建立了西周王朝。武王死后,因成王年幼,故由叔父周公攝政。周公是歷史上有名的政治家,他鑒于夏、商滅亡的深刻教訓,制定了《酒誥》等一些法律,并嚴格執行。
周公在《酒誥》中,有史以來第一次提出了飲酒要有所節制的主張。這也是一篇有名的政治宣言,規定各級官員只有在祭祀時才能飲酒,且不能喝醉;又告誡殷民,只有等到父母高興時,才可以置備豐盛的膳食并飲酒;若有人平時聚眾飲酒,則決不放縱,要全部抓起來送到周京,加以處死。總之,不能讓人們酣樂于酒中。
應該說,《酒誥》不僅對于鞏固西周的統治、剎住當時酗酒成風的現象具有重要的作用,而且有些內容對后代也具有可資借鑒的價值和意義。
不論是鐵馬秋風還是小橋流水,不管是瀟灑自如還是沉吟抑郁。酒,都在他們的精神世界中,充當著不可或缺的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