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土家族是一個歷史悠久的民族,同樣悠久的,還有他們神秘而獨具魅力的酒文化。
土家族先民巴人早在遠古時代就有釀酒的歷史。春秋時期,沿河自治縣地屬巴國。《華陽國志》記載:巴人“質直好義,士風敦厚,有先民之流。故其詩曰:川崖唯平,其稼多黍。旨酒嘉谷,可以養父。野唯阜丘,彼稷多有。嘉谷旨酒,可以養母。”意思就是糧食既豐,酒自多有,人們的生產生活離不開酒。
2005年5月至2007年,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于彭水電站水淹區沿河自治縣境內搶救性發掘新石器時代晚期至商周時期遺址群10余處,清理出大量遺跡和遺物。在遺物中,就發現了古代的烤酒作坊和酒器,從而證實了沿河五千多年來的酒文化歷史。
據出土的大量漢代酒文物考證,秦漢時期,就有“以酒成禮”、“以酒祭祀”、“以酒宴樂”等風俗習慣。酒是祭祀的必備品,在土家族人眾多的祭祀活動中,酒是必備之物。明嘉靖二年(1523),有一個叫張勖的土家人老人,為了讓子孫團結,在鐘嶺山張氏宗祠舉行了一次較大的祭祖議式,所用白酒為一百擔,相當于今天的一萬斤。土家族還是一個尚武的民族,每次上陣殺敵之前都要喝酒。明代,土家族士兵赴東南沿海抗擊倭寇,百姓送行,置酒于道旁,士兵經過酒壇,吸飲一口便可前行。
土家族人有一句諺語說:“漢族貴茶,土家貴酒”“有酒便是宴”“怪酒不怪菜”,飲酒不講究菜,不分地點,不論人生人熟,席地而坐,圍成一圈,端起酒杯就飲。因為土家族人自古喜酒,所以以酒命名的習俗也不少。男娶女嫁叫“喜酒”;新郎家操辦“陪十弟兄”;邀約九個未婚小伙子在家相聚舉杯賽歌叫“陪郎酒”;新娘家邀約姐妹十人舉杯惜別、以哭當歌,叫“姊妹酒”;新娘出嫁第三天則要與新郎一道回娘家斟“回門酒”;結婚典禮時,新郎新娘在紅燭高照下喝“交杯酒”;結婚典禮過后,男家要斟“陪高親客酒”;生小孩要斟“嘎嘎酒”(嘎嘎:即土家人稱外祖母為嘎嘎);滿月辦“滿月酒”;滿周歲辦“抓周酒”;老人壽誕做“壽慶酒”;新屋落成 “進屋酒”;正月花燈元宵酒。二月“過社酒”;三月寒食“祭山酒”;四月牛王生日酒;五月初五端陽酒;七月月半酒;八月中秋“送瓜酒”;九月重陽酒;除夕酒祭祖;逝了老人“喪事酒”等,無不與酒有關。酒作為一種文化,它伴隨著土家人從出生到死亡,一生離不開酒。“瀝酒”,是沿河傳統的古老制酒方法。沿河土家族民間生產的“麻糖水酒”,其飲酒的方式“咂酒”特別,用竹管(即“鵝竿”)吸:“先由一人吸咂,叫開壇,然后彼此輪吸。”據考,咂酒乃土家人吸取了古蜀地的釀酒方法,在農耕中逐漸形成的吮吸習俗。
沿河土家山歌《望牛山歌》就是六十年代土家族老百姓望牛的真實寫照,歌中有一襯詞“啄杯”,沿河方言里就是“喝一杯酒”的意思,一個“啄”字,形象生動,讓人聯想到土家漢子喝酒的情形。土家族是一個勇敢、豪放、樂觀的民族,酒文化的體現,更加展現了豪放的土家民族個性樂觀豁達的民族精神,同時也加速了釀酒業的發展,現如今沿河的酒文化更加豐富多彩。
酒滲透于土家族人民整個生產生活活動中,它與土家人民的宗教信仰、禮尚往來、民族性格、民風民俗結下了不解之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