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清照好酒,留傳至今僅50多首作品,其中與酒有關的達26首。從作品中可知清照不僅會喝酒,而且經常醉酒。從她的詞中不僅可以看出當時社會現象,更能從中看出當詞人所在朝代的酒文化氛圍。
李清照詞風以南渡為界,前期詞風清麗婉轉,表現少女、少婦時期幸福快樂的生活,酒是她幸福生活的調味品。后期詞風沉哀凄苦,表現孤獨無依、絕望哀愁,此時酒是她的寄托品。
少女時曾在溪亭飲酒至太陽落山,醉酒駕船不認識回家的路,有詞云:“常記溪亭日暮,沉醉不知歸路(《如夢令·常記西亭日暮》)”。婚后夫妻恩愛,情投意合,春游郊外飲酒,有詞云:“共賞金尊沉綠蟻,莫辭醉,此花不與群花比(《漁家傲·雪里已知春信至》)”。參加親朋好友的酒會,有詞云:“金獸倒,拼了盡燭,不管黃昏(《慶清朝慢·禁帷低張》)”。丈夫出仕,兩地分居,詞人用酒撫慰自己,排遣相思之苦。如“要來小酌便來休,未必明朝風不起(《玉樓春·紅酥肯放瓊苞碎》)”;“昨夜雨疏風驟,濃睡不消殘酒(《如夢令·昨夜雨疏風驟》)”。?“濃睡”了一夜,“殘酒”還未消,可見其醉之深,同時也更加體現了她思夫的情感;再有“東籬把酒黃昏后,有暗香盈袖(《醉花陰·薄霧濃云愁永晝》)”,描寫秋季面對菊獨自飲酒,想念丈夫的思緒由然而生。可見南渡之前,詞人無憂無慮、生活甜蜜,幸福美滿,飲酒充滿愉悅,調節心情,增添情趣。
南渡之后詞人歷經國破家亡之痛,身世變遷之悲,思鄉念國之苦,孤苦無依流落江浙一帶,酒成了她生活的必需品,寄托品。她借酒澆愁,麻醉自我,在這一過程中,提高了她的創作思維。此時詞人的創作達到高峰,隨著她對社會、歷史、國家的深入認識和感受,其詞有了一定的廣度和深度,更具社會性、時代性。
“故鄉何處是?忘了除非醉(《菩薩蠻·風柔日薄春猶早》)。”靖康之恥后詞人流落江浙,無時無刻不在想念故鄉,強烈思鄉之情,只有被酒麻醉了才可能忘記——忘了除非醉,語言白話,清楚明了,卻極深刻沉痛。借酒澆愁愁更愁,為了暫時擺脫思鄉之苦。現實是殘酷的,兵荒馬亂,無依無靠,返回故鄉是沒有希望,思鄉只增添痛苦,如此痛苦倒不如忘卻。真的如果忘記卻又做不到,其實詞人時時刻刻都在惦記著故鄉——想忘偏又記起。這種思想矛盾和精神痛苦,循環往復,沒完沒了。結尾二句具體描寫上句的“醉”字。?
“薄衣初試,綠蟻新嘗(《行香子·天與秋光》)。”“綠蟻”是指新釀的酒。秋天到來,詞人第一次穿著薄薄的衣裳,喝著剛剛釀成的新酒,不禁回想起曾經與丈夫度過的美好時光,酒或許是詞人支撐繼續生活下去的勇氣和精神的寄托。
后期作品更多是寫顛沛流離的生活,身世變遷的痛苦。她的代表作《聲聲慢·尋尋覓覓》仍然找得到酒的影子:“三杯兩盞淡酒,怎敵他,晚來風急!”此時,詞人窮困潦倒,生活艱辛,但仍難以丟掉酒,而此句以她女性特有的細膩感情和動人的筆觸,通過描寫殘秋所見、所聞、所感,抒發她晚年孤苦無依的生活境況和內心深處的一種絕望的哀愁情緒。本詞分析此詞要知詞人這一深重的哀愁不是那種閨怨閑愁,它是在金兵入侵、國土淪喪、人民流離失所、朝政腐敗這樣一個社會背景之下產生的,這就使這首詞的感情色彩有了一個時代依托,有了一定的現實性和社會意義。也正是這詞中之酒,才使李詞的內容加空靈,更具韻味,也更易表現她的情緒。
有人認為詞人之所以用“淡酒”是因為晚年窮困潦倒,生活艱難買不起好酒。認為淡酒的意蘊是價格便宜的酒,這種說法是錯誤的。淡酒相對的是烈酒,與價格貴賤沒有關系。在古代詩詞中,清酒是清醇的美酒,封存貯藏多年酒氣醇香加工精細的高級酒。如李白“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盤珍饈值萬錢(《行路難》)。”與其相對的是濁酒,濁酒應當就是釀制時間較短酒質欠純的薄酒,價格較低。本詞的酒雖然淡,卻不是杜甫的“潦倒新亭濁酒杯”的“濁酒”,范仲淹的“濁酒一杯家萬里”。濁酒更注重的是與“潦倒”聯系在一起,與經濟上的貧困相關;陸游的?“莫道農家臘酒渾”的“臘酒”,雖然質量不高,可也足以用作豐年的歡慶。這些詩句中都提到了渾酒或濁酒,都是表現出濁酒的意蘊,傳達出詩人的內心的情感!深秋的季節,蕭瑟冷清,寒風陣陣,大雁鳴叫。“淡酒”可能是抵御晚來的寒氣,雖然無效,抵擋不住,卻因而把李清照的視覺從室內轉移到室外,從地上轉向了天空。李清照的精神狀態,以一個“淡”字,并非是要表達其生活的貧困,雖然她晚年生活窮困無助、悲苦失意,但主要是因為其愁情太深,詞人借酒澆愁,飲的酒無法排遣內心的痛苦,喝的酒感覺太淡了,這是因為愁情太濃厚而對酒的錯覺,并非酒是真的太淡了,而是詞人經歷太多的痛苦無法用酒麻醉自我。這個淡字,其實,是全詞情感性質,意象色調,在程度上的統一和諧的表現。只是因為作者的愁太重了,酒入愁腸愁更愁,滿心都是愁,致使酒力壓不住心愁。自然就覺得酒味淡了。
早在南渡前,詞人作品《如夢令·昨夜雨疏風驟》,有描寫抵擋寒冷排遣愁苦之的詞句——“濃睡不消殘酒”。詞人飲的酒是十分的濃烈,沉沉地睡了好長時間都沒有消退酒力,為什么此時詞人酒力不行呢?是因為作者此時沒有什么深刻的愁苦,有的只是一位貴婦人的無憂無慮的閑愁,所以才會有“濃睡不消殘酒”之說。但歷經國破、喪夫、家亡,由一個衣食無憂的貴婦人流落為無依無靠,窮困潦倒的寡婦。面對冷清蕭條的秋季,李清照借酒澆愁就不一樣了!兩相對比,一個“淡”字,表明作者晚年是何等的凄涼,心境是何等的凄苦。?
詩人通過層層渲染,把這種情感逐漸推向高潮,最后以“怎一個愁字了得”結篇。從社會現實看,反映了南渡后許多離鄉背井、骨肉分離的人的共同感受。《聲聲慢》——可謂千古絕唱凄苦情!
一首《聲聲慢》道盡了詞人內心愁苦,一句“三杯兩盞淡酒”更是將詞人對酒的以來表達的淋漓盡致,也是我國古代表達借酒澆愁的首位詞人!
上一篇:土家族神秘而獨具魅力的酒文化
下一篇:山西平遙古城醇香美酒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