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隨著兩岸之間交流的逐漸增加,了解我國臺灣地區的酒禮習俗十分必要,俗話說的好:“船入港隨灣,人入鄉隨俗”,來看看我國臺灣及閩南地區酒禮特點!
茶三酒四
這兩個數字指的是人數,意思是品茶以三人為佳,當地習慣泡飲工夫茶,茶盤上通常只擺三只半個乒乓球大小的茶杯,象征“品”字。而喝酒,四個人卻是最佳組合,這樣才有點熱鬧的飲酒氛圍。四個酒友猜拳剛好兩對,不多不少,行起酒令來也不至于聲音嘈雜而聽錯。
倒酒先聞
倒酒大有禮節可言,若是用軟木塞封口的酒,主人在開瓶后,應先在自己的杯中倒一點點,品嘗一下是否有不好的味道。如果口味欠純正,就應另換一瓶。倒酒時,先首席客人后其他賓客。通常按順時針方向,在每位客人的右側逐一倒酒,最后給自己倒酒。
拳不離拇
臺灣和閩南人(特別是漁民)相聚飲酒,習慣猜拳助興,兩地猜拳都用閩南方言。兩人猜拳的第一句酒令都要喊“兩相好!”寓意和諧相處。重要的一條規矩是“拳不離拇”。拇,指大拇指,無論你喊一喊二,除非你不出,出拳則必須出大拇指。如果你喊“二”,并出食指和中指,那就犯規了,叫著“出土拳”,必須接受罰酒。另外,不準喊“五”,喊“五”被稱作“女人拳”,也要罰酒。
無三不成禮
這是在酒席上常說的一句酒諺,大都在勸酒的情況下使用頻率最高。這三杯酒的第一杯酒說的是敬酒,第二杯酒則是好事成雙,第三杯酒就應了“無三不成禮”了。其實在葬禮或祭祀時,也都擺設三個酒杯,奠酒也是奠三杯,這又與古代的祭禮有關。祭祀時,要向天、地、鬼神各敬一杯酒。后來,此俗進入了酒席,演變過來,第三杯酒敬的就是人了,所謂酒過三巡也便是這個意思。
七分茶八分酒
就是指給客人沏茶只宜沏七分滿,而斟酒以斟八成為宜。還有另外一層意思是,暗示喝酒的人不可貪杯過量,這樣少斟節飲才既不會傷身體、出洋相,又不會造成浪費,這可謂古代斟酒中的“黃金分割法”。常言:“酒滿欺客”,現代,兩岸酒友在斟酒時更注重禮節與分寸,例如斟白蘭地酒時,只倒三分之一杯或更少些;紅葡萄酒倒至大半杯或更少。
臺灣原住民及閩南地區人民喝酒其實是十分豪爽的,因靠近海岸,有著漁家人的生活環境,帶給了他們暢飲的豪放酒文化,這也是臺灣、閩南地區酒文化特點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