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我們管白酒稱之為白酒,但此稱呼是自古以來便有的嗎?還是根據時間、朝代、地域等的不同,白酒也有不同的名稱。白酒歷史流傳的不少美名,為我國白酒文化增色不少。
最早的酒名稱呼為“酉”(yǒu)。相傳夏禹儀狄制出了濃烈甘甜的酒叫“旨酒”。夏朝第六代王少康發明了“秫(shú)”。殷商時期是我國釀酒史上的重大發展時期,所釀造的酒品類繁多,見于甲骨文的有“酒”、“鬯(chàng)”、“醴(lǐ)”、“醇”等。西周時期有“春酒”、“漿”、“釃”等,最著名的為“五齊”與“三酒”。春秋戰國時期酒又有了“乳”、“桂酒”、“椒漿”等酒名。
漢代正月釀造、八月始成的酒稱呼之為“酎(zhòu)”、“九醞”。魏晉南北朝時期,酒禁大開,酒類品目頗多,有“忘憂”、“歡伯”、“千里醉”、“梨花春”等。唐代出現了“燒酒”之名,根據酒的清濁濃淡,又有 “圣”、“賢”、“愚”、“君子”之名。宋代出現了“老酒”、“古辣泉”、“昆侖觴(shāng)”的酒名。“白干”之類的烈酒被認為出現于元朝建立前后,元人稱“汗酒”、“燒酒”。清代酒名愈益增多,南酒有紹興的“女兒紅”、“老酒”,蘇州的“福貞”,宜興的“紅友”,揚州的“木瓜”,浙西的“潯酒”。
自古以來,關于白酒的命名的方法也充分體現古代人的藝術,不僅迎合中國的傳統文化,也是中國白酒走向國際市場的敲門磚。
上一篇:國際酒文化:日本酒文化的起源
下一篇:我國少數民族布依族酒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