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信陽位于河南省最南部,雖被譽為茶都,但酒文化也毫不遜色:
處于大別山區淮河上游的信陽,就像中國南北地理的分界線一樣,在大多數酒友的印象中,信陽人不如河南北方幾個地區的人能喝。但信陽人酒桌上的文化,一點也不輸于北方,既有北方人的豪放大氣,也有南方人的慢品淺酌,酒風、酒規在不同縣區也是不盡相同。
酒規:放關喝二敬一,魚頭酒敬上席
信陽人的酒規很多,但隨著生活水平、健康觀念的不斷提高,酒規逐漸減少,但諸如“放關喝二敬一”、“喝魚頭酒”等“主旋律”的酒規還是在酒桌上盛行。
先說說信陽的酒規。酒席先確定一人為東,一人為酒司令,東家一般是主方年長者或地位高者,如年長位高者酒功不深,則請一人代東,東家主持酒局,點將調兵,酒司令負責斟酒并監督是否有人不喝盡等作弊行為。開席時,東家先請三杯,同席者同干,然后指定一人起頭關,東家也可作頭關。
信陽人的酒桌上,放關時一般采用“喝二敬一”的方法:自己喝兩杯,每人敬一杯;自己喝四杯,每人敬兩杯,以此類推。主家依次敬酒,客人依次等敬,主家敬完酒,客家可敬可不敬。
待放關結束,酒量大的、感情深的、初次見面的等等,都會找出各種理由搞“小自由”,這時候,怎么喝全憑兩個人商量了。
據了解,信陽的酒規曾五花八門,令人目不暇接:什么打對門,光頭過,一杯走,樓上樓……誰都可以興規矩,誰都可以改規矩,往往為了規矩而舌槍唇劍。
雖然酒規已非昨日,但年長位高者坐上席的規矩仍然未變。
在信陽人的酒席上,都要有一道硬菜——魚。這道硬菜一上桌,酒規也來了。主家(或服務業)都會把魚頭朝著坐在最上席的客人。“魚頭一對、大富大貴。”這時候,最上席的客人喝“魚頭酒”(杯數不等,一般是兩杯,寓意好事成雙)是跑不掉的。魚頭酒要從酒瓶里另加,方顯尊貴。有時候,魚尾酒也要喝。待魚頭魚尾酒喝完,上席的客人(或主、客一起)才會用筷子給魚“剪彩”,之后,其他人才會動這道菜。
相對于北方地區幾個人倆涼菜就能喝半天酒不同,信陽人酒桌上的菜肴必須要豐盛。除了魚,往往還會有燉菜、火鍋、炒菜、涼菜等,葷素搭配,滿滿的一桌。在家里待客時,主家往往在菜上完后,對客人說“沒啥菜”、“多包涵”之類的話。喝到最后微醺時,往往會再添兩個下酒菜。
酒風:走酒斗酒搞酒
說起信陽人的酒風,與北方的豪爽相似的,要數息縣、淮濱和固始。
信陽人的酒桌上有句俗話,叫“息縣的麻雀喝三兩(一說二兩、四兩)”,不管是喝幾兩,都是說明息縣人能喝。
息縣有一酒規叫“走酒”:酒過三巡后,主人先自飲一杯,再酌滿給客人敬酒。到息縣人家里做客,主家都會找幾個人來陪客,七八個息縣人,如果就你一位客人,一圈七八杯下肚,沒有半斤的量是不行的。這還不夠,主人家給你敬酒,你要回敬,所謂“受一還一、受二還二”。一來一往,喝不夠一斤估計是不行的。息縣人實在,能飲者豪爽,不能飲者剛烈,不管敬酒還是被敬,一般不會軟磨硬勸,更少有“攪痞”的現象。
淮濱人能喝,除了地處淮河沿線的平原之地,與北方的飲食相似之外,還有一種說法是淮濱人喜歡說當地酒,喝當地酒的時候謂之“喝水”,往往給人一種很能喝的印象。
固始人能喝,與早飯就喝酒不無關系。固始被譽為“翹巴縣”,很多人早起喜歡吃雞湯面,再喝兩杯小酒調理胃口。久而久之,“固始人一起來就喝酒”的說法,在不少信陽人的酒桌上傳開了。
說起酒風,不得不說說喝酒時的常用語,息縣人常說“走”,淮濱、固始人常說“斗”,羅山、光山、浉河平橋人常說“搞”。可謂息縣人一“走”,酒喝八斗;淮濱人一“斗”,酒讓你喝個夠。
酒桌上劃拳猜枚,也是信陽人的流傳了幾百年的主旋律。有時候放關,很多人喜歡來劃拳助興。遇到不會劃拳的,往往會用“老虎杠子雞”“剪子包袱錘”代替,如果這兩個也不會,可能就會猜“有沒有”定輸贏了。隨著人們對就餐環境的要求越來越高,原來隨從可見的劃拳猜枚已不多見,現如今在同學聚會、農村紅白喜事上、或者一些大排檔里,間或有這種熱鬧的場面。
理念:喝酒要健康
俗話說,無酒不成席,在講排場的信陽人這里尤為突出。
在信陽人看來,請客吃飯,如果沒有酒,那就不叫請客,但喝酒誤事、傷人的情況也時有發生,尤其是前些年。更有甚者,因喝酒發生的打架斗毆事件更是層出不窮。
小南門,被公認為信陽大排檔的代表。每到夜幕降臨,生意非常紅火,往往營業到凌晨三四點不在話下。很多人到那里,是喝過酒后趕場去的,一群人一喝到半夜,啤酒瓶滿地都是,醉醺醺時往往因為一句話不對就掄起酒瓶打了起來。這種情況,信陽西華路上也時有發生。直到近年來,酒后斗毆的情況才略有好轉。
除了酒后斗毆,喝酒誤事、影響工作的大有人在,尤其是政府部門的公務人員,飲酒成風更是愈演愈烈。
如果你到素有“江南北國、北國江南”之稱的信陽生活與旅游,感受一下這里獨特的飲酒文化飲酒習俗也是極好的。
上一篇:中國地域酒文化之麗江的酒文化
下一篇:酒文化:20世紀之前中國酒史大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