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恒剛(1918-2004年),1918年11月生,原籍遼寧省旅大市。是全國評酒和名優白酒微量成分剖析的主要奠基人之一。1937-1942年就學于哈爾濱工業大學應用化學科;1949年4月參加革命工作,歷任東北專賣總局生產處技師,哈爾濱酒精廠工程師,東北煙酒總公司工程師,輕工業部煙酒局、食品局工程師;1972年8月出任河北省廊坊地區輕工業局副局長、高級工程師;先后兼任中國食品工業協會理事、河北省食品工業協會副會長、中國白酒專業委員會名譽會長等職。他是第五、第六、第七屆全國人大代表,全國科技大會代表,全國勞動模范。
2004年6月16日噩耗傳來,“白酒泰斗”周恒剛老先生因患癌癥醫治無效溘然長逝,享年86歲。他畢生都在為我國的白酒事業辛勤耕耘,甚至就在病重期間、醫院已發出病危通知的時候,他仍以極大毅力,在病榻上為釀酒協會白酒工作會議的代表們撰寫了數千字的品酒專業論文。
中國白酒權威沈怡方先生曾回憶說:“我與周工相處了40多年。第一次接觸他是在1957年的‘周口試點’工作中。周工對我們這些弟子的最大教誨,就是用行動告訴了我們應如何為白酒事業拼搏、奉獻。”
沈怡方指出,中國白酒產業的發展,說到底是靠“試點”起家的。而周恒剛先生正是中國白酒“試點”工作中一位重要的奠基人和組織領導者。
新中國成立初期,我國工業基礎薄弱,白酒在全國工業系統中占有很大比重。但那時的白酒多屬小作坊生產,布局分散、管理粗放、技術落后,全國白酒年產量只有10.8萬噸左右。當時國家對白酒提出的目標是:滿足人民生活需要,為國家積累建設資金。同時釀酒耗用大量糧食,故還須肩負起為國節糧的重任。
正是在這種大背景下,地方工業部1955年組織全國13個省(市)的釀酒技術人員和干部展開了中國酒界有史以來的首次大規模技術試點——“煙臺操作法”試點。這次試點的主持者就是周恒剛先生。煙臺試點在山東煙臺、威海釀酒先進經驗基礎上,結合全國各地的成功做法,以點帶面,用不到半年時間完整總結出一套后來被業界譽為“白酒生產大法”的“煙臺操作法”,并向全國推廣。
當時釀酒原料多以薯干為主,為節約小麥、推廣麩曲(黃曲霉)、強化酒母培養,這次試點圍繞培菌制曲、培養酵母及酵母醪、薯干固體釀酒以及高梁糠固體釀酒等操作方法進行了一系列科學實驗,總結出一套完整的技術規范,使操作由經驗型向科學型邁進,在白酒生產中收效顯著,試點推廣后的第二年即為國家節約釀酒耗糧12.5萬噸;特別值得一提的是,這次試點還讓人們首次認識到釀酒的原動力是微生物。
時隔7年后,周恒剛再次主持第二次煙臺試點,對“煙臺操作法”加以修訂:選育了優良曲霉及酵母菌種,補充了合理配料,并對培菌、制曲、酵母、制酒等操作法進行了全面補充完善,使該“操作法”的基本要義最終確定為“麩曲、酒母、合理配料,低溫入窖,定溫蒸燒”。
煙臺試點被后人稱之為“試點之師”,“煙臺操作法”被譽為白酒生產大法,它在全國的推廣和普及使一般原料的出酒率平均提升3%~5%以上。“低溫入窖,定溫蒸燒”便成為白酒釀造的真諦,時至今日仍是白酒生產的重要指針。
1964年10月至1966年4月,中國白酒發展史上具有重大影響意義的茅臺試點在貴州茅臺酒廠舉行。此次試點通過對醬香型白酒曲種、釀造工藝、微生物特性及香味成分深入研究、成功檢測和科學總結,終于揭開了“茅臺”酒的許多千古之謎;特別是此次試點對己酸乙酯的發現和己酸菌的培養,最終證明了己酸乙酯確是窖底香味成分,也是濃香型白酒的主體香氣,從而對濃香型白酒發展起到了極大推動作用。而它的主持者也是周恒剛先生。
周老主持的煙臺試點、茅臺試點和秦含章先生主持的汾酒試點,被后人并稱為中國白酒發展史上具有劃時代意義的三大“試點里程碑”,為白酒生產能力和質量水平的根本提升奠定了堅實基礎。
當白酒由一個極其落后的傳統產業邁上現代化發展的關鍵時期,周恒剛先生主持開展的一系列白酒技術試點工作,為其成功變革和崛起注入了科技動力:
1957年4月,周恒剛主持涿縣試點時總結的“穩、準、細、凈”經驗成為提高白酒產量和質量的關鍵措施;
1957年10月,周恒剛代表食品工業部組織抽調全國11個省(市)釀酒工人和技術人員60余人,在河南周口酒廠進行為期兩個月的橡子釀酒試點,突破了代用原料釀制白酒的技術難關,為國家大大節約了糧食;
1964年,周恒剛主持的錦州凌川試點,完成專題試驗報告13項,對白酒生產技術提升起到了關鍵作用;
1973年,周恒剛代表輕工業部與遼寧省一輕局組織省內外技術人員在金縣舉行試點,采取固態法釀制香料酒、液體發酵蒸餾除雜作基質酒手段進行固液勾兌,使液態法白酒質量水平顯著提高;
1975年,周恒剛組織黑龍江省內外技術干部舉行玉泉試點,極大提高了東北三省濃香型白酒的質量品質……
從1953年,調入中央地方工業部到“文革”結束的20多年時間里,周恒剛先生組織帶領全國釀酒科技工作者開展了長期而大量的技術試點工作,廊坊“六度管理”、金陵“代料提質”、昌平“麩曲醬香”、湖南常德、甘肅天水等試點,無不有力地推動了我國白酒產業的規模化發展,為白酒事業做出了巨大而卓越的貢獻。
歷經50多年不斷摸索、實踐和總結,中國白酒在品評理論、技術與方法上業已形成一套極其完備的工作體系,培養出了一支數量可觀的高水平評酒技術隊伍。
著名白酒專家高月明先生深有感觸地說,“我國白酒的感官鑒評工作,從無到有,從幼稚到完善,直至發展到今天的至高境界,這當中凝聚了周老太多的心血和智慧啊!”
所謂白酒感官鑒評,簡單說就是借助人體的感覺器官對白酒“色、香、味、風格”等感官指標進行評定。這種鑒評方法因具有快速、準確、靈敏的特性,而成為任何化驗分析均無法取代的一種重要質量鑒評手段。
可以說,白酒感官鑒評體系的形成,與中國白酒的五屆評比息息相關。自1952年第一屆全國評酒會到1989年第五屆全國評酒會,特別是周老親自主持的第三屆評酒會,為白酒感官鑒評工作構筑了堅實平臺。沈怡方先生指出,“這是一次非常重要的開端,它創造的方法和積累的經驗,無論對現在還是將來都極具價值。通過這種嚴謹的考核方式,我們不僅確保了名優白酒品評上的科學、準確和規范,而且還在全行業當中陸續培養出了一支由國家、省、企業三級評酒委員組成,人數超過萬人的白酒品評技術大軍。這其中周工功不可沒。”
20世紀50年代初,為解決釀酒耗糧問題,周老獨自趕到黑龍江海林地區調查釀酒代用原料橡子的資源情況。當時海林屬牡丹江管轄,下了火車還得走40多公里。寒冬臘月,大雪封山沒膝深,他硬是徒步走到了海林。
1975年在玉泉試點,一蹲就是幾個月,那時條件艱苦,周工竟然連塊豆腐也沒吃上,可他卻一次也沒抱怨過。
到了20世紀90年代,有一回上“曹雪芹家酒”考察。出發的頭天晚上,周工突然打電話讓人帶上工作服。他不管什么時候,只要去酒廠,他都要親自下一線實地考查、解決問題。
周心明,周老最小的女兒,曾經說,“我們小時候,好像爸爸永遠不在家。那會兒我印象最深的,是媽媽總得把北京糧票兌換成全國糧票,然后給爸爸寄給到外地去。記得有一年春節剛過,我爸忽然從酒廠回來了,手里還拎著個小包,我們搶過來一看,里面竟然是紅薯,而且每個孩子正好一塊,當時別提多高興了!那是酒廠發給爸爸的,他舍不得吃,特意給我們帶了回來。”
學無止境、孜孜以求的鉆研精神,這是周老另一個可貴的品質。他可以說是一位“活到老學到老”的典范,對新知識、新事物永遠充滿濃厚興趣,且接受起來特別快。
高月明指出:“周老不僅是中國白酒界的泰斗,而且對日本、韓國、俄羅斯、法蘭西的酒史文化、工藝技術也擁有廣博的知識,并善于取人之長,為我所用,創新發展。譬如當年麩曲的推廣,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借鑒了日本的某些菌種,培養轉化、洋為中用的。”
“周老最讓我欽佩的是他60歲以后還在學第二門外語。他的日語很好,但他不滿足,還在學英語。記得那時出差,他老帶著本英文小冊子,每天早晨起來背單詞。精神實在可嘉!”高景炎由衷地說。
周恒剛先生一生愛國敬業、為人正直、胸懷坦蕩、淡泊名利。他待人真誠,謙遜和藹,善于團結同行,同心協力,發揮每一個人的優勢和特長;他特別關心晚輩,提攜后進,注重人才培養,一生中收納和教誨過無數弟子,可謂桃李滿天下。
周老的高徒、安徽口子窖集團張國強副總經理曾深情地回憶道:“周老對我們既有慈母的寬厚,又有嚴父的苛求。前些年我受集團委派,曾一度主抓市場營銷。周老聽說后發了大火,他親自找上門來對我說:‘你是搞技術的,絕不能荒疏了專業、毀在市場上。馬上退下來,老老實實去抓你的技術管理!’我尊重周老意見,后來重新回去干我的老本行。這些年的實踐證明,我在質量管理和產品研發方面無疑可以發揮更大作為。當初周老的發火,實在是對我最大的關愛!”
周老的一生,是為中國白酒事業鞠躬盡瘁、無私奉獻的一生。即便是退休后,他仍傾心致力于白酒事業的承傳、創新與發展。近幾年,每逢新春,都有人前去登門拜望他老人家。但即使是在他病情日重的日子里,他談論得最多的依然是白酒行業里的熱點問題,看的最多的也仍舊是他即將發表的酒類新文稿。
這就是周老,他為白酒的艱難而焦慮,他為白酒的發展而歡暢,他為白酒的未來而冥思苦索。
先后發表學術論文400余篇,撰寫各種專業論著1680多萬字,“瀘型白酒窖泥微生物的選育與防止老化的研究”、“醬香型白酒香味成分的研究”、“生料釀制白酒及其推廣應用”、“濃香型白酒工藝改革研究”、“產酯酵母在凌塔白酒中的應用”、“少康酒釀造工藝”等科研成果多次榮獲國家、部、省級大獎;其中《煙臺釀酒操作法》、《煙臺釀制白酒操作法》、《麩曲酵母》、《糖化曲>、《白酒生產微生物》、《白酒生產工人基本知識》、《窖泥培養》、《釀酒大曲》、《白酒品評與勾兌》、《白酒生產指南》、《白酒生產工藝學》、《古今釀酒技術》、《50年白酒發展紀實》等,不僅成為白酒生產和研究的必備資料,有些還被指定為大學的正式教材。
1949年在東北三省推廣麩曲釀酒取得了較好的經濟效益。
1954年在山東省黃臺酒精廠創立添加酒精糟液制麩曲,提高曲糖化力及酒精得率,節約制曲原料。
1956年涿縣試點:總結出“穩、準、細、凈”操作法在全國推廣,對曲酒生產起到了推動作用。
1957年周口試點:研究總結野生原料橡籽釀酒,選育黑曲霉在全國推廣,收到良好效益。
1963年修訂煙臺操作法:總結自推廣煙臺操作法以來,全國各地先進經驗、科研成果,予以修訂與補充,在全國生產管理及技術上起到了推動作用。酸菌分離與人工培育,開始對白酒香氣成分進行剖析。
1973年金縣試點:總結提高普通白酒質量及出酒率。提出“液體除雜,固體增香,固液勾兌”工藝。
1974年玉泉試點:總結提高濃香型大曲酒質量,提出“增己降乳”措施,收到良好效果。
1985年生料釀酒:選育生料糖化菌種、生理及工藝條件試驗,在保持原有白酒香味基礎上,提高出酒率。降低煤耗、電耗30%,減輕工人勞動強度。
1988年北斗試驗組:組織四省七廠科研人員,對濃香型白酒窖泥進行研究,窖泥人工培養,防止老化,微生物試驗等,在全國各地推廣,收到較好效果。
1963-1984年,主持全國第二、三、四屆評酒工作。
國家相關部門在80年代就提出了白酒從高度向低度轉變是未來發展趨勢。不僅適應了消費者多元化的需求,而且也利于與國際接軌。如今,白酒消費低度化,許多酒廠也相繼推出低度產品,但并不是每種酒都可以低度。[詳細]
技術服務:13949020132 業務合作:13462399009 QQ群:酒志網會員交流群 酒水代理交流群
酒志網 版權所有: Copyright 2014-2025 備案號:豫ICP備16020934號-2 ICP證:豫B2-20213045
酒志網:匯聚酒廠歷史精髓,名酒百科全書,深度致敬酒界功臣,全面展示酒文化長廊。實時追蹤國內外酒行業最新動態,
提供專業陳年老酒與名酒收藏估價及回收咨詢服務,助力SEO優化,引領酒文化探索新風尚。
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發布假酒.過期酒.劣質酒等產品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