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士忌生產本土化,
為白酒走出去帶來哪些思考?
近期,保樂力加集團宣布其位于四川省峨眉山的疊川麥芽威士忌酒廠正式揭幕。無獨有偶,11月2日,帝亞吉歐宣布其在中國的首家麥芽威士忌酒廠正式破土動工。洋酒跨國企業紛紛在國內設廠投資,將帶來什么影響?威士忌等洋酒的本土化策略,對中國白酒走出去有何借鑒意義?
暗流涌動,威士忌市場布局加快
洋酒巨頭們看中威士忌的中國本土化,歸根究底是源于威士忌產品在國內市場的優異表現。根據海關進出口數據顯示,今年1至9月我國威士忌進口量為2213萬升,金額折合人民幣達20.36億元,進口量和金額分別較去年(去年因有疫情影響)同期增加56%和97.6%。而根據帝亞吉歐2021財年數據顯示,該公司在大中華區凈銷售額增長達到38%,其中威士忌領域在我國零售額排名第一占我國威士忌市場1/3的份額,預計未來銷售額仍將保持兩位數的高增長
進口威士忌持續增長,釋放了國內市場加速擴大的信號。對洋酒巨頭來說,在國內就地設廠,不僅可以實現在采購與生產本土化降低生產成本,還可以更加貼近目標消費群體進行市場培育,可以說是一舉多得。
對于國內酒類市場來說,有分析表示洋酒巨頭們對于威士忌的本土化操作將帶來以下影響:首先,加快威士忌品類的市場培育進程。威士忌本土化企業的建立可以借助實體化的企業完成產品文化和價值的直觀傳遞,強化市場教育效果。其次一定程度上影響市場產品格局。
最后,這種本土化建廠的舉措可能引發國內酒類品牌的相應布局。事實上,在以上兩大企業設置土化工廠之前,洋河、瀘州老窖、青島啤酒等企業都有過試水威士忌品類的舉措。在新的產能擴張刺激下,國內酒企很可能會采取相應的新試探。
“走出去”議題下,威士忌帶來的思考
同樣是跨國經營,洋酒巨頭對威士忌的本土化生產布局,對于國內白酒企業走出國門也有不少值得借鑒的地方。首先,強化文化傳播和市場培育。威士忌這種號稱“生命之水”的烈酒,能在全世界范圍內的廣泛普及,其市場培育的作用不可忽略。此次威士忌工廠的本土化運作,也特別強調了在文化和旅游資源方面的開拓。無論是帝亞吉歐還是保樂力加,都特別強調了將威士忌文化帶給中國消費者的意圖。在廠區規劃上,它們也確實特別關注游客的沉浸式互動體驗。這種注重體驗文化和價值傳遞的做法,可以進一步拉升品牌高度。
其次,尋求更精準的生產規范。威士忌的本土化生產,雖不可避免地會用到當地的生產原料,但在工藝和儲藏時間方面,威士忌還是有其固定的標準的。以釀造時間為例,蘇格蘭威士忌法規定威士忌要在橡木桶中熟成至少3年,低于這個標準便不能被認可。正是這些標準化的生產工藝流程,賦予了威士忌全球范圍內的品質認證基礎。與之同理,國內白酒在出海時,也應當有相對統一的工藝和成分配比標準,這將為產品的生產和流通帶來極大便利。
最后,注重產業的環境價值。以帝亞吉歐為例,其帝亞吉歐洱源威士忌酒廠的建設采用了可再生和清潔技術,可以確保該酒廠在運營之初就實現碳中和、水再生和零廢棄。在這一點上,國內的很多酒廠上還存在一定差距。
威士忌市場的蓬勃發展,吸引了眾多酒類企業的爭相布局。伴隨著這一品類的持續發展,相信還會有更多跟隨者去追逐這一增長點。而這些洋酒巨頭威士忌本地化的運營策略,也將為國內酒企走出國門提供參考。關注規范、關注品牌和文化價值,用對環境友好的方式去參與生產,這或許是一條可行的國際化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