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64年原輕工業部專列十年規劃項目,對我國白酒的幾個典型代表:茅臺、汾酒、瀘州特曲進行深入的專題研究。
(一)瀘州老窖酒廠
1964年四川省食品研究所承擔了輕工業部重大項目“瀘州大曲酒釀造過程中微生物性狀、有效菌株生化活動及原有生產工藝的總結與提高”,并與中科院西南生物所和瀘州曲酒廠共同協作,組織了宜賓、成都、綿竹、萬縣、邛崍等省內名酒廠的技術人員,對瀘州大曲酒開展了科學研究,對“入窖發酵條件與生產質量的關系”、“減曲、減糧發酵”、“合理潤料、蒸糧”等工藝進行了深入探討,對入窖條件中水分、淀粉、酸度、溫度、用糠量等都有明確的數據;證實了熱季生產減糧、減曲的作用;潤料時間應為40~50min、上甑時間不少于40min,蒸糧時間為60~ 70min。這些傳統工藝的精髓至今仍為許多酒廠遵循。
(二)醬香型大曲酒
對“高溫堆積”進行深入研究,證明若物料不予堆積,則人窖發酵時酸度上升快,出酒率低,蒸出的酒雜味重;若物料經堆積后再入窖發酵,則酒醅升溫慢,出酒率高,蒸出的酒具有醬香和醇甜味,堆積時注意物料含氧量及水分;掌握收堆溫度及時上堆,堆積最高品溫控制在45~50℃。研究了醬香型大曲酒釀造,窖內不同層次的酒醅所產的酒風格差異甚大,各輪次的酒分醬香、醇甜、窖底香3種原型酒,并分別貯存。
(三)山西汾酒廠
汾酒新產原酒有大、二楂之分,紅糝經蒸、晾、拌曲、入缸發酵,出醅蒸餾即為大楂;所得醅糟經冷散、拌曲,再入缸發酵,蒸餾取得為二楂酒。成品酒質量的好壞取決于大、二楂酒。生產班組要在操作工藝、管理上采取措施,控制大楂產量在270~300kg、二楂在180~200kg(以投料llOOkg計),質量才比較穩定。
上一篇:大曲微生物研究與應用
下一篇:白酒香型知識簡單總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