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制白酒的原料,按主要成分含量可分為淀粉質原料和糖質原料兩大類,本書僅介紹淀粉質原料的狀況。
(1)高粱 又稱紅糧等。高粱按黏度分為粳、糯兩類,北方多產粳高梁,南方多產糯高粱。糯高粱幾乎全含支鏈淀粉,結構較疏松,能適于根霉生長,以小曲制高梁酒時,淀粉出酒率較高。梗高粱含有一定量的直鏈淀粉,結構較緊密,蛋白質含量高于糯高梁。高梁按色澤可分為白、青、黃、紅、黑幾種,顏色的深淺,反映其單寧及色素成分含量的高低。不同品種的高粱其成分含量上有一定差別。
高粱的內容物多為淀粉顆粒,外包l層由蛋白質及脂肪等組成的膠粒層,易受熱而分解。高梁的半纖維素含量約為2. 8%。高梁殼中的單寧含量在2%以上,但籽粒僅含0.2%~0.3%。微量的單寧及花青素等色素成分,經蒸煮和發酵后,其衍生物為香蘭酸等酚元化合物,能賦予白酒特殊的芳香;但若單寧過多,則能抑制酵母發酵,并在開大汽蒸餾時會被帶人酒中,使酒帶苦澀味。高梁蒸煮后一般疏松適度,黏而不糊。
(2)玉米 玉米也稱玉蜀黍、苞谷、苞米等。玉米有黃玉米和白玉米、糯玉米和粳玉米之分。
通常黃玉米的淀粉含量高于白玉米。玉米的胚芽中含有大量的脂肪,若利用帶胚芽的玉米制白酒,則酒醅發酵時生酸快、升酸幅度大,且脂肪氧化而形成的異味成分帶入酒中會影響酒質。故用以生產白酒的玉米必須脫去胚芽。玉米中含有較多的植酸,可發酵為環己六醇及磷酸,磷酸也能促進甘油(丙三醇)的生成。多元醇具有明顯的甜味,故玉米酒較為醇甜。不同地區玉米的主要成分含量略有不同。玉米的半纖維素含量高于高梁,因而常規分析時淀粉含量與高梁相當,但出酒率不及高梁。玉米組織在結構上因淀粉顆粒形狀不規則,呈玻璃質的組織狀態,結構緊密,質地堅硬,故難以蒸煮。但一般粳玉米蒸煮后不黏不糊。
(3)大米 大米的淀粉含量較高,蛋白質及脂肪含量較少,故有利于低溫緩慢發酵,成品酒也較純凈。
大米是稻谷的籽實。大米有粳米和糯米之分。一般粳米的蛋白質、纖維素及灰分含量較高,而糯米的淀粉和脂肪含量較高。各種大米又均有早熟和晚熟之分,一般晚熟稻谷的 大米蒸煮后較軟、較黏。粳米淀粉結構疏松,利于糊化。但如果蒸煮不當而太黏,則發酵溫度難以控制。大米在混蒸混燒的白酒蒸餾中,可將飯的香味成分帶至酒中,使酒質爽凈。故五糧液、劍南春酒等名酒均配用一定量的粳米;三花酒、玉冰燒、長樂燒等小曲酒均以粳米為原料。糯米質軟,蒸煮后黏度大,故須與其他原料配合使用,使釀成的酒具有甘甜味。如五糧液及劍南春酒等均使用一定量的糯米。
(4)甘薯 甘薯又名山芋、白薯、地瓜、紅苕、紅薯等,按肉色分為紅、黃、紫、灰4種。按成熟期分為早、中、晚熟3種。鮮甘薯及白薯干(簡稱薯干)分別含有2010及7%的可溶性糖,有利于酵母的利用。薯干的淀粉純度高,含脂肪及蛋白質較少,發酵過程中升酸幅度較小,因而淀粉出酒率高于其他原料。但薯中含有以絕干計為0.35%~0.4%的甘薯樹脂,對發酵稍有影響;薯干的果膠質含量也較多,使成品酒中甲醇含量較高;染有黑斑病的薯干,將番薯酮帶入酒中,會使成品酒呈“瓜干苦”味。若酒內含有番薯酮100mg/L,則呈嚴重的苦味和邪雜味。黑斑病嚴重的薯干制酒所得的酒糟,對家畜也有毒害作用。
甘薯的病毒有黑斑病、爛心的軟腐病、內腐病、經凍傷的壞死病,以及受水浸泡后的水腐病等,尤以黑斑病危害最大。黑斑病薯蒸煮時有霉壞昧及有毒的苦味,這種苦味質能抑制黑曲霉、米曲霉、毛霉、根霉的生長,影響酵母的繁殖與發酵,但對醋酸菌、乳酸菌等抑制作用則很弱。其成分是番薯酮,分子式為C15H22O3,是由黑斑病菌作用于甘薯樹脂產生的油狀苦味物質。
如果在甘薯種植時用55℃溫水將薯種浸泡th,則可以預防黑斑病。對于病薯原料,應采用清蒸配醅的工藝,盡可能將怪味揮發掉。但對黑斑病及霉爛嚴重的薯干,清蒸也難以解決問題,最好不使用。若為液態發酵法制白酒,可采用精餾或復餾方法提高成品酒的質量,甘薯的軟腐病和內腐病是感染細菌及霉菌造成的,這些菌具有很強的淀粉酶及果膠酶活力,致使甘薯改變形狀。使用這種薯并不影響出酒率,但在蒸煮時應適當多加填充料及配醅,采用大火清蒸,并縮短蒸煮時間,以免糖分流失和生成大量焦糖而降低出酒率。用這種原料制成的白酒風味很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