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酒文化的內容十分廣泛,不僅包容它自身的物質和社會方面的內容,如釀造史、產業史,與酒伴生的酒器的知識(其中又包括工藝的、禮制的、審美的各種內容),社會組織對酒的管理、限制、賦稅等等措施及其演變;更使酒文化達到幾乎包羅萬象的程度的是,由于酒的效用所引發的生理、心理反應,從而所導致的社會效應,遂使全部的人文科學和部分的實驗科學(例如醫藥科學)中都有酒文化的足跡,想要了解白酒知識首先要知道的就是白酒文化內涵,今天的文章我們教門外漢來快速了解白酒知識。
白酒文化內涵之酒的起源
一是“上天造酒說”,這一說法見于周公《酒誥》。二是“儀狄造酒說”。儀狄是大禹時期人,《呂氏春秋》提到“儀狄造酒”,漢代劉向編輯的《戰國策·魏策》中對此表述的更為詳細“昔者,帝女令儀狄作酒而美,進之禹,禹飲而甘之。曰‘后世必有飲酒而亡國者’,遂疏儀狄而絕旨酒”。三是“杜康造酒說”。即江統所說的杜康“有飯不盡,委馀空桑”經過發酵而釀成美酒。這一說法已經很接近造酒的原理了,因此可以說江統是我國歷史上第一個提出谷物自然發酵釀酒學說的人。白酒作為我國世代相傳的酒精飲料,通過跟蹤研究和總結工作,對傳統工藝進行了改進,從作坊式操作到工業化生產,從肩挑背扛到半機械作業,從口授心傳、靈活掌握到有文字資料傳授。這些都使白酒工業不斷得到發展與創新,提高了生產技術水平和產品質量,一批廠家成為我國釀酒的大型骨干企業,為國家做出了重要的貢獻。我們應繼承和發展這份寶貴民族特產,弘揚中華民族優秀酒文化,使白酒行業發揚光大。
白酒文化內涵在繪畫和藝術書法中畫家中的體現
“吳帶當風”的畫圣吳道子,作畫前必酣飲大醉方可動筆,醉后為畫,揮毫立就。“元四家”中的黃公望也是“酒不醉,不能畫”。“書圣”王羲之醉時揮毫而作《蘭亭集序》,“道媚勁健,絕代所無”,而至酒醒時“更書數十本,終不能及之”。李白寫醉僧懷素:“吾師醉后依胡慶,須臾掃盡數千張。飄飛驟雨驚颯颯,落花飛雪何茫茫。”懷素酒醉潑墨,方留其神鬼皆驚的《自敘帖》。草圣張旭“每大醉,呼叫狂走,乃下筆”,于是有其“揮毫落紙如云煙”的《古詩四帖》。
酒德和酒禮中體現的酒文化內涵
飲酒作為一種食的文化,在遠古時代就形成了一很大家必須遵守的禮節。有時這種禮節還非常繁瑣。但如果在一些重要的場合下不遵守,就有犯上作亂的嫌疑。又因為飲酒過量,便不能自制,容易生亂,制定飲酒禮節就很重要。明代的袁宏道,看到酒徒在飲酒時不遵守酒禮,深感長輩有責任,于是從古代的書籍中采集了大量的資料,專門寫了一篇《觴政》。這雖然是為飲酒行令者寫的,但對于一般的飲酒者也有一定的意義。
酒德兩字,最早見于《尚書》和《詩經》,其含義是說飲酒者要有德行,不能象夏紂王那樣,“顛覆厥德,荒湛于酒”,《尚書·酒誥》中集中體現了儒家的酒德,這就是:“飲惟祀”(只有在祭祀時才能飲酒),“無彝酒”(不要經常飲酒,平常少飲酒,以節約糧食,只有在有病時才宜飲酒),“執群飲”(禁止民從聚眾飲酒),“禁沉湎”(禁止飲酒過度)。儒家并不反對飲酒,用酒祭祀敬神,養老奉賓,都是德行。
酒對中國歷史文化、文學藝術、繪畫藝術、宗教文化、民風民俗、科學技術、社會心理、軍事研究等各個領域產生了巨大的影響。中國酒文化以其悠久的歷史、博大精深的蘊涵而在世界酒文化之林中獨領風騷,人們逐步認識到中國酒文化的精神文化價值,中國酒文化是一種社會文化,也是一種政治文化,更是一種藝術文化,這便是中國白酒文化的內涵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