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國白酒起源于何時,眾說不一,尚無定論。但是白酒的起源卻與我國酒文化的發展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今天我們就從白酒起源到酒文化歷史形成看中國白酒史,感興趣的朋友們我們可以一起來了解一下。
一:白酒起源
民間傳說
1.儀狄釀酒
相傳夏禹時期的儀狄發明了釀酒。史籍中有多處提到儀狄“作酒而美”、“始作酒醪”的記載,似乎儀狄乃制酒之始祖。公元前二世紀史書《《呂氏春秋》》云:儀狄作酒。漢代劉向編輯的《《戰國策》》則進一步說明:昔者,帝女令儀狄作酒而美,進之禹,禹飲而甘之,日:`后世必有飲酒而之國者。遂疏儀狄而絕旨酒(禹乃夏朝帝王)。
2.杜康釀酒
傳說認為釀酒始于杜康(亦為夏朝時代的人)。東漢<<說文解字>> 中解釋"酒"字的條目中有:"杜康作秫酒。"<<世本>>也有同樣的說法。
3.釀酒始于黃帝時期
《黃帝內經-素問》中記載黃帝與歧伯討論釀酒:其中還提到一種古老的酒,《神農本草》載有酒的性味。
考古資料
裴李崗文化時期(公元前5000-6000年):陶器和農作物遺存
河姆渡文化時期(公元前4000-5000年):陶器和農作物遺存
磁山文化時期(距今7355-7235年):糧食堆積,折重5萬公斤
西安半坡村遺址(距今7000年):像甲骨文或金文“酉”字的罐子
廣漢三星堆遺址(公元前4800年至前2870年):陶和青銅酒器
山東莒縣大汶口墓葬(距今4000年):濾酒、貯酒、飲酒器具
龍山文化時期(距今5000年):酒器
二:酒文化發展
始于魏晉。就在這個時期,飲酒不但盛行于上層,而且“飛入尋常百姓家”,普通百姓才算解決了飲酒權的問題。戰爭長達兩個世紀,那是一個真正的亂世,許多文人墨客出于避世,聚會清談,飲酒賦詩。所謂“詩酒年華”,酒與文學從此算是走到了一起。大文豪阮籍本來不問政事,當他聽說步兵的伙房里有人善釀酒,便“求為兵校尉”。
宋元以前,由于不會采用蒸餾技術,釀出來的都是低度酒。《水滸傳》中,魯智深在五臺山上搶了兩桶酒,開了桶蓋,只顧舀冷酒吃,“無移時,兩大桶酒吃了一桶”。簡直比吃扎啤還要生猛。那時評價酒質的唯一標準就是酒精含量的高低,當時武松過景陽崗,酒店招旗上大書“三碗不過崗”,說明酒好。
從元朝起,西域蒸餾器傳入我國,并經過明清的發展,出現了舉世聞名的中國白酒。其中以茅臺酒最為有名。不過茅臺酒除了飲用之外,還曾有過其他的用途。紅軍在長征途中攻下遵義之前,先占領了茅臺鎮,軍醫傅連日章大夫也是興高采烈,“現在我可以消毒傷口和器械了”。戰士們和周總理都發現了茅臺酒的好處。從在貴州的日子起周總理就最愛喝茅臺,大概正是這個原因,茅臺也隨之享譽全中國。
新中國成立后,自然也需要建立自己的酒譜系,這次是由科技工作者掌握決定權。過去幾十年來中國白酒的分類體系,基本上只有一種辦法,就是按照各種香型去列舉酒類,最經典的分類體系已經確立,那就是嚴格按照香型來列舉各地的名牌酒類,比如醬香型,以茅臺、郎酒為代表;濃香型的白酒,以五糧液、瀘州老窖、劍南春、洋河大曲、古井貢酒為代表;清香型,以汾酒、寶豐酒、特制黃鶴樓酒為代表;兼香型,以白云邊酒、白沙液酒為代表;還有以酒鬼酒為代表的馥郁香型,西鳳為代表的鳳香型,三花酒為代表的米香型。這種分類體系的最大好處,是解決了中國酒類層出不窮的問題,不斷在各種類里面增加新品種就可以了。
現代,以白蘭地為代表的洋酒如潮水一般的涌入,其高昂的價格也阻不住國人的熱情。其實白蘭地不過是濃縮的葡萄酒,“白蘭地”一詞源于荷蘭語,意思是“燃燒之酒”,照這個意思,二鍋頭、老白干等都可稱為“白蘭地”。
白酒是我國世代相傳的酒精飲料,中國人對酒的熱愛,使之創造新酒的樂趣一直不中斷。通過不斷的研究,對傳統工藝進行了改進,如從作坊式操作到工業化生產,從肩挑背扛到半機械作業,從口授心傳、靈活掌握到有文字資料傳授.這些都使白酒工業不斷得到發展與創新,提高了生產水平,也涌現出許多的釀酒骨干企業,為國家做出了貢獻,我們應繼承和發展這份寶貴的民族特產,弘揚中華民族的優秀酒文化,使白酒行業不斷發揚光大.使中國酒文化不斷的傳承下去。
上一篇:酒文化寶島行:說說臺灣酒文化
下一篇:酒史文化:走進陌生的酒文化博物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