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香古韻,清新典雅的一座書卷式的大門躍入眼簾,漫步在這條大道上,不禁給人“讀萬卷書,行萬里路”的磅礴之氣。這里就是張家口北宗黃酒釀造有限公司,現今,走進這里,給大家帶來一場酒文化的盛宴。
追尋:先祖的饋贈歷史的源頭
走進大門,赫然出現在眼前的是一尊威嚴壯麗、不失君王風范的酒祖炎帝像。張家口北宗黃酒釀造有限公司特地將炎帝像供奉在這里,來紀念偉大帝王釀酒的豐功偉績。該廠的負責人介紹說,炎帝像手中拿著的就是該廠生產所需的原料谷子和黍子。
回顧釀酒的歷史,重溫黃酒的誕生。五千年前炎帝、黃帝、蚩尤在涿鹿大戰、阪泉之戰后,炎帝俯首稱臣從事醫藥的研究,此期間發現五谷種子,并存放于山洞,經雨水浸泡自然發酵而形成黃酒。炎帝進獻給黃帝后,黃帝根據黃帝的黃字,酒體的黃色,糧食的黃色以及我們的黃土地黃皮膚這五大元素將此酒改名為黃酒。
漫步:文化走廊鐫刻動人瞬間
歷史給人以銘記,而現今則是后浪推前浪。走過帝王像,來到一條文化長廊,里面一張張引人展開回憶的照片展現了北宗黃酒釀造有限公司的發展道路。
沿著這條走廊,首先看到的一張照片,是該公司的發起人也是公司的董事長趙生滿先生建廠前考察的情況,而下面的一張,則是該廠原始的48位農民股東,就是他們聯合集資,經過了多次會議,才建立現在所看到的北宗黃酒廠。經過積極發展、動員,現在張家口北宗黃酒釀造有限公司的股東已經達到69位。
下面一張有張家口市主管農業的楊副市長的照片,這是在建廠初期,該廠并沒有要建立張雜谷生產線的打算,在一次研究張雜谷增產不能增收的問題的會議上,公司董事長就提出大米能釀黃酒,那小米也就能釀。正巧,楊副市長聽到后,就對董事長說:“那么就請你建立一條以張雜谷為原料的生產線,這是市領導給你們布置的政治任務。”回來后,董事長趙生滿就潛心鉆研,請教各地師傅共同研究,最終研制出了張雜谷小米的釀制工藝。幾天后楊副市長來廠調研,看到小米生產線真的建立起來,滿懷欣喜而歸。
其次,這張農業專家趙治海的照片,一提起他,可謂南有袁隆平,北有趙治海,他讓小米的產量由原來每畝400斤到現在的1200多斤,解決了農民的增收、增產問題。當他聽到張家口北宗黃酒釀造有限公司要用張雜谷釀酒時,親自來該廠的試驗田考察土質,并帶來了張雜谷的種子,悉心指導種植。
這幅呈現的,在涿鹿祭祀中華三祖的大典上,北宗黃酒就是當時的祭祀專用酒,在此次的競標會上,各路名酒云集,可是不管是從黃酒的歷史文化還是營養價值,北宗黃酒都當之不愧的成為本次祭祖的專用酒。
與此同時,因為北宗黃酒營養價值高,含有19種氨基酸,13種維生素,9種礦物質,是酒類飲品中最高的。而且北宗黃酒不僅是飲用的首選,更是烹飪、藥用的佳品,對強身健骨,美容養顏有著顯著功效。也正因為北宗黃酒的高品質,很榮幸地成為了全國“兩會”專用酒。
打造:新工藝與傳統工藝相結合
那么有了好的原料,怎么才能釀出好酒呢?帶著這個疑問,記者一行隨該廠負責人參觀了新工藝與傳統工藝的釀酒車間,
一進入車間,這位負責人就提醒:“大家小心腳下,這個是為了嚴格的執行食品安全法,防治三害,特意研制放置的防鼠板。”公司的員工都經過二樓的更衣室更衣后再經過嚴格的洗手、消毒、殺菌后才能進入車間。車間里分兩個口,一個是員工入口,一個是入料口,人跟料都是要分開進入車間的,這樣做就是為了做到人物分流,防治交叉感染,保證好原料的品質。當記者看到車間里沒有工人生產時,感到十分奇怪,就問該負責人,他說:“這是因為我們黃酒的生產對溫度的要求很高,夏天的6―9月份是不能進行生產的,所以員工都在準備后續工作,就是踩曲,而我們釀酒所使用的曲都是經過一年的發酵過程才能使用,這也是保證我們黃酒品質的關鍵一步。”
比新工藝,傳統工藝是利用黍米釀造的生產線,在釀造方式上有所不同。傳統工藝是要通過浸泡、清洗、煮米,記者看到煮米設備,分為兩層。上面一層是煮米,而第二層就是冷卻,利用水循環控制煮米的溫度,來保障后期的發酵溫度,下面就是發酵,這邊是一次發酵,需要發酵15天,然后進行壓榨,后期的各個工序就基本相同。
都要經過貯存,過濾,高低溫殺菌等一系列工序,每批酒出廠最短也要半年以上。到了糟燒車間,這是釀黃酒最后所出的酒糟,再通過二次發酵,釀出最后的糟燒酒,而得到的酒糟,就可以喂養牲畜,制作飼料,循環利用。這樣即環保,又不造成浪費,形成了一條綠色生產鏈。
最后,張家口北宗黃酒釀造有限公司董事長趙生滿說:“我們公司將著手投入二期工程,建辦公樓、職工宿舍樓、食堂、地下酒庫、農業科技觀光園;之后我們進行三期工程,建賓館、飯店、博物館、‘原始農具’觀光區。完成公司整體建設,打造一個集傳統工藝與現代科技于一體,具有旅游觀光特色的現代化企業。
上一篇:零度葡萄酒屬于女人的葡萄酒
下一篇:丹泉酒的神話傳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