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千里訪友房縣來,香甜皇酒桌上擺;請君多喝三五碗,滿面春風顯光彩。”凡是到過房縣的人,大都知道房縣人有這樣喜酒好客的習俗。
房縣人熱情好客,名不虛傳。客人來了,炒上幾個小菜,賓主一席。裝上一壺自釀的皇酒在炭火上溫熱,后為客人一一斟酒。這正是:“飯香菜美不稀奇,沒有皇酒不成席。”房縣人飲酒時,常用敬杯、轉杯、催杯、跳杯、補空等勸酒方式來活躍酒宴氣氛。直到客人滿面春風,帶有醉意才肯罷休。這些帶有傳統習俗色彩的酒規酒令,凡席間飲酒者都自覺遵守,約定俗成,若有違例,將會引起主賓的多心。現在,房縣的酒令酒規更多了,插科打渾,席間不時穿插一些打油詩和思維判斷游戲,其反映之敏捷,方法之巧妙,真令人嘆為觀止。
房縣皇酒可謂是歷史悠久。據有關史料記載,早在兩千多年前的漢代,房縣民間已開始釀制皇酒的技藝,到了唐代更為盛行。公元684年,李顯被其母武則天貶到房州為廬陵王時,他最喜歡飲用這種酒,被人稱為“品酒郎君”。常到房州西河酒樓喝酒消愁。據傳有一次廬陵王微服尋訪南山的陳西老道,想請他預測福祿壽及命運。陳西老道蹙眉閉目掐算半晌方道:“相公一生多災多難,命運多舛。有福星高照的時候,這倒請你放寬心。”廬陵王聽后喜形于色,便邀請陳西老道進城在西河酒樓宴飲相謝。陳西老道果然神算,公元705年,廬陵王時來運轉,官復皇位。房縣的皇酒也隨著廬陵王的推崇隨之抬高身價,將房縣皇酒定為“貢酒”,年年進貢,歲歲來朝。中宗用皇酒宴請文武百官。飲后神清目朗,滿口異香,眾官連聲稱奇。有一文官即席賦詩曰:“房州神泉水,皇家桌上珍。托得天子福,喜得百官醉。”從此,房縣皇酒正式被命名“廬陵王皇酒”,香飄萬里。明朝洪武年間,房縣酒家為了尊崇古代釀酒大師杜康,在縣城西關曾修起“杜康廟”,酒家時常前往祭祀,稱為“請酒仙”。因為西關以前是通往四川、陜西的交通要道,來往行人川流不息,皇酒館也相當多。短短三四里一條街,大小酒館就有十多家。清朝時期,釀酒喝酒之風如春風野火。據清乾隆五十三年編撰的《房縣志》中載:“房縣人皆愛喝皇酒,一人喝十幾碗不算稀奇。大多喝酒后皆不食飯,有自晚到天明者。”現在,仍沿襲著釀制皇酒的傳統習俗。一年四季,常有所備;婚喪嫁娶,必不可少。逢年過節,更是家家做皇酒,戶戶皇酒香。
房縣皇酒釀制方法獨特。釀制時,稍有不慎,不是燒窩,便是發酸。這是人們所類比的“養兒做酒爭不了氣”。其獨特之處:首先,制作酒曲是關鍵。采摘一些野蓼子,除去莖、葉,把花留下。把大米放在水中浸泡四至五小時,撈起晾手水分,隨蓼子、甘草等中草藥一起碾碎,再把老曲母均勻地撒在上邊,捏成小園球,放在容器里,蓋上香椿樹枝。若室溫低于攝氏29度,則需要蓋棉被,發酵24小時,散開晾干即成。為便于保管,一般用線繩穿成串掛起來。每到夏末秋初,在房縣城鄉群眾屋里,都可看到那一串串散發著酒香的皇酒米曲。
其次,在釀酒過程中要步步精細。先把糯米泡漲后,放入甑子里蒸熟。用涼水澆的叫“淋媒”。倒出來晾冷的為“晾媒”。蒸熟冷卻后將皇酒曲均勻地撒在上邊,反復拌和并搓碎糯米疙瘩。酒曲的用量視其蒸米多少而定。一般常規每十斤米用三至四粒曲子即可。拌時要掌握火候,濕度以一捏成團,一觸即碎為宜。看似有水,但捏而不滴,米不燙手。然后,把已拌和的媒裝進預先洗凈擦干的盆子或缸內按實,再把盆中心掏一圓窩,周圍拍光、按緊。若室溫低于27度則用棉被蓋住,加溫發酵24小時后即可聞到酒香。這時,不可大意,應及時觀察,待盆中沁下的“伏水”滿窩時揭開棉被。揭晚一點酒會變酸。到酒糟全離開盆邊后,即可用溫開水稀釋(夏季也可用冷水)24小時。酒糟全都浮起后,除去酒糟,就可喝到香甜可口的皇酒了。
房縣皇酒,酒性平和,余味綿長,顏色淺黃,芳香四溢,色、香、味俱佳,屬房縣的土特產之一。顏色又可分為青、黃、乳白三種。青色酒,又名“地封酒”,是頭一年釀制的酒裝入罐中,用泥封口埋入地下,經一年后掘起,罐中糯米已酵化為清水,呈青色,一眼可見碗底。若不是斗酒豪飲者,切記不可多喝此酒。此酒發如雪中紅梅的雅香,飲后經風一吹便醉倒。俗稱“閉風酒”,也叫“見風倒”。有人推斷說,這酒與《水滸傳》中描繪的景陽崗酒家的“透香酒”相似。當年武松打虎喝的就是這種老皇酒!黃色酒是隨做隨喝,天天不斷的家常酒。這種酒色如琥珀,味甘甜,醇香撲鼻。常飲能舒筋活血。乳白色的酒,似奶汁、如豆漿,飲之如糖似蜜,久飲不醉,當地人稱之為“糟子”。此酒做上后,一天一夜便香氣四溢,籠罩滿屋,多是為不會喝酒的人和坐月子的婦女而做。在農村也有以糟充茶。招待客人時,在甜糟子中打上幾個荷包雞蛋。每年到元宵佳節,家家戶戶還用甜糟煮湯園。這兩種吃法營養豐富,風味更顯獨特。
在新千年降臨之際,房縣為實施精品、名牌戰略,走質量振興之路。經華農大教授梁永祥和華農微生物專業畢業生張衛東研制的皇酒,既保持了我縣皇酒的地方風味,又具有清澈、透明的特點,是一種半甜性營養米酒,在第五屆中國國際食品博覽會上首次亮相,便得到專家和客商的青睞。
上一篇:簡述生產新型白酒技術發展歷程
下一篇:紅酒文化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