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古稱南粵,因位于五嶺之南,又稱嶺南,自晉朝開始,就以獨特的釀酒方式而聞名全國。據記載,當時嶺南一帶采用一次性自然發酵的方式釀酒,主要依靠草汁摻和米粉而產生的微生物霉菌為發酵劑,使其促進淀粉的糖化酒化過程。這與當時中原地區普遍采用的酒曲醞釀法有所不同。
晉代嶺南流行“女酒”。據晉稽含《南方草木狀》卷上《草曲》載:“南人有女數歲,即大釀酒,既漉,候冬陂池竭時,置酒罌中,密固其上,瘞陂中。至春,潴水滿,亦不復發矣。女將嫁,乃發陂取酒,以供賀客,謂之女酒,其味絕美。”清人梁章鉅《浪跡續談》卷四載:紹興酒“最佳者女兒酒,相傳富家養女,初彌月即開釀數壇,直至此女出門,即以此酒陪嫁。則至近亦十許年,其壇率以彩繪,名日花雕”。這種女酒,亦稱女兒酒、女貞酒,陳釀時間達十幾年之久,并采用獨特的水下醞釀方式,體現了南粵釀酒的風格。
到唐朝時,廣東已成為經濟發達的地區,釀酒業也呈現出欣欣向榮的局面。《唐國史補》卷下列舉唐朝名酒十七品,其中就有“嶺南之靈溪、博羅”。唐朝靈溪酒產于樂昌縣,屈大均《廣東新語》考釋說:“靈溪在樂昌東北,源出冷君之山,以其水釀,曰靈溪酒。”博羅酒產于博羅縣,是以桂花為香料而釀制的美酒。靈溪酒和博羅酒,代表了唐代廣東釀酒技術的最高水平。
大約到晚唐時期,廣東的釀酒業有了較大變革。人們普遍采用中原的標準制作酒曲。《嶺表錄異》所記載的南粵制曲法和釀酒法,已與中原地區毫無差異。
宋朝時,嶺南名酒的品類更為增多。張能臣《酒名記》所列有廣州十八仙酒、韶州換骨酒、玉泉酒。宋伯仁《酒小史》所列有廣南香蛇酒、嶺南瓊琯酹酒和南蠻檳榔酒。而僑居廣州的外番人則獻上了海外春色。岳珂《桯史》記載:“番禺有海獠雜居,其最豪者蒲姓,號白番人,本占城之貴人:……酒醇而甘,幾與崖蜜出辨。”形形色色的美酒,把嶺南酒業點綴得更加風采多姿。
蘇軾在廣東游宦多年,其中任官惠州時間最久。蘇軾不但工于詩文,而且擅長釀酒,其親手所醞,就連酒工名家也為之拍案叫絕。在惠州時,蘇軾釀制過桂酒、真一酒、羅浮春三味名品,在酒史上留下了深深印跡。在惠州,蘇軾從隱士手中獲得桂酒秘方,釀出了更高品籌的上等桂酒。他在《桂酒頌》中說:“有隱者以桂酒方授吾,釀成而玉色,香味超然,非人間物也。”蘇軾還寫有《新釀桂酒》一詩,其中寫道:“搗香篩辣人瓶盆,盎盎春溪帶雨渾。收拾小山藏社甕,招呼明月到芳樽。”真一酒是蘇軾以惠州道家酒方而釀制的名酒。蘇軾說:“米麥水三一而已,此東坡先生真一酒也:”羅浮春是蘇軾自家釀制的又一米酒,其《寓居合江樓》詩云:“三山咫尺不歸去,一杯付與羅浮春。”自注:“予家釀酒,名羅浮春。”蘇軾離任后,“羅浮春”的酒名被當地人民保留下來,沿用了很長時期。
到了清代,廣東酒又如春風化雨,百花爭艷,酒品推陳出新,歷歷可觀。據《廣東新語》所載:“粵地故多靈泉甘液,終年花果鮮美芬芳,而當時人民饒裕,戶戶為酒,爭以奇異相高。”在陽江之南,以甘泉所釀者,名“陽江春”。在東莞,以龍潭峽水所釀者,名“龍潭清”。在廣州城內,最出名的燒酒是“龍江燒”,粵東則流行“長樂燒”,此外還有細餅燒、大餅燒等烈性酒。
廣東的果酒在此時期格外出色,有荔枝酒、龍眼酒、橘凍酒、葡萄冬白酒等,其中以荔枝酒最抖風采。《廣東新語》記載:“其日荔枝酒,則土人齏持釀具,就樹下以荔枝煏酒一宿而成者。”此酒又稱“荔枝之燒春”,名揚南粵。此外,廣東有水果曰倒捻子,以此果釀酒,名“倒捻酒”。
廣東的花卉酒也自成體系,姹紫嫣紅,盡入酒液。《廣東新語》就說:“大抵粵中花木,多稟陽明之德,色多大紅,氣多香,紅以補血,香以和中,故無不可以為酒者。”著名的有荔枝花酒、龍眼花酒、松黃酒、荼薇花酒。又有百花酒,串用多種鮮花。《廣東新語》又載:“細餅而陳者,以諸鮮花投其中,封缸兩月,加沉香四兩,以發群芳之氣,名百花酒,一名百末酒。”真是芳菲畢至,百香齊全。
上一篇:紅花釀百味 中國白酒母親河 赤水河的贊歌
下一篇:桂酒的風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