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的七大名酒,約形成于正德、嘉靖年間,有常飲和入藥兩個系列,其中的酒品名稱大同小異。顧清(1460~1528)在《傍秋亭雜記》中記載:“天下之酒,自內發外。若山東之秋露白、淮安之綠豆、括蒼之金盤露、婺州之金華、建昌之麻姑、太平之采石、蘇州之小瓶,皆有名。”正德時汪穎在《食物本草》中提到七種入藥用名酒是:東陽酒、處州金盆露、江西麻姑酒、金陵瓶酒、山東秋露白、淮安綠豆酒、蘇州小瓶。
汪穎所說的七種酒,只有東陽酒沒提產地。從《食物本草》的成書來看,其產地應為東陽縣。該書原為東陽人盧和編著,故省去產地,而列為七大名酒之首。明代的東陽縣屬金華府,所以東陽酒又稱金華酒。李時珍(1518~1593)在《本草綱目》中說:“東陽酒即金華酒,古蘭陵也,李太白所謂‘蘭陵美酒郁金香’即此,常飲入藥俱良。”此說與同時代人馮時化《酒史》中所謂“金華酒,浙江金華府造,近時京師嘉尚”云云,又有差異。有關材料頗多,可另作專文辨析,但并不影響東陽酒即金華酒的說法。
由上可見,顧清和汪穎開列的七大名酒,有六種完全相同,所不同的一種,顧文為太平之采石,汪文為金陵瓶酒,兩者都出自長江下游的江邊城鎮。七大名酒當時最盛行的是顧文中的前五種,直到清初還享譽不衰。
山東秋露白,顧清列為七大名酒之冠,汪穎評作“色純味洌”。王世貞(1526~1590)在《酒品前后二十絕》中介紹較詳,稱道之中,間有微詞。該詩之九小序謂:“秋露白,出山東藩司,甘而釅,色白,性熱,余絕不喜之。臬司因有改造,終不能佳也。惟德府王親薛生者,收蓮花露釀之,清芬特甚,第不可多得耳。”詩云:“玉露凝云在半空,銀槽虛自泣秋紅。薛家新樣蓮花色,好把清尊傍碧筒。”看來這是一種高梁燒酒,王世貞討厭它的甘而釅,容易醉人。明清之間,開封也有秋露白,據《如夢錄》記載,市肆中與燒酒一起沽賣。周亮工(1612 ~ 1672)在《書影》中也有貶詞,說:“汴中以中牟之梨花春為第一。……視汴之秋露白,不止有仙凡隔。”王、周品酒與袁宏道相同,以清醇爽洌為上品。
淮安綠豆酒,亦稱豆酒,隆慶間馮時化在《酒史》中作淮南綠豆酒。汪穎說:“淮安綠豆酒,曲有綠豆,能解毒。然亦有灰,不美。”此或從藥用角度而言,實際京師視之相當珍貴。萬歷間沈榜在《宛署雜記》中記載:鄉試場上下馬二宴,上席“豆酒一樽”,上中席“薏酒一樽”;鄉飲酒禮,上席“豆酒一壇”,上中席“薏酒一壇”,中席“料酒一壇”。萬歷間刊陸噓云《世事通考·酒名類》也首列“豆酒”。《金瓶梅》中四見豆酒,描寫為“碧靛般清,其味深長”。清初的閩浙等地,亦多有豆酒。宋祖謙《閩酒曲》之十六有“煮豆燃萁泣綠珠”之句,自注:“綠豆和釀,味亦沉厚。”乾隆間《紹興府志》載:“府城釀者甚多,而豆酒特佳,京師盛行。近省城亦多用之。豆酒以綠豆為曲也。”
括蒼金盤露,顧清列其為七大名酒之三。汪穎作處州金盆露,說:“水和姜汁造曲,以浮飯造釀,醇美可尚,而色香劣于東陽,以其水不及也。”括蒼,今浙江麗水市,隋置處州,在括蒼山下,顧清所謂的括蒼即汪穎所說的處州,金盆當是金盤之訛。王世貞《酒品前后二十絕》之十一小序謂:“金盤露,出處州,佳在南品之上,亦以不甘為難耳。”詩云:“空傳仙掌擘青霄,可似真珠瀉小槽?白露白云都不要,溫柔鄉里探春醪。”
婺州金華酒,汪穎名為東陽酒,列其為七大名酒之首,說:“入藥用東陽酒最佳,其酒自古擅名。《事林廣記》所載釀法,其曲亦用藥。今則絕無,惟用麩面、蓼葉拌造,假其辛辣之氣,蓼亦解毒。清香遠達,色復金黃,飲之至醉,不頭痛,不口干,不作瀉。其水稱之,重于他水,鄰邑所造俱不然,皆水土之美也。”此與王世貞所詠的金華酒相同。《酒品前后二十絕》之十二小序謂:“金華酒,色如金,味甘而性醇,食之令人懣懣。即佳者,十杯后舌底津流旖旎不可耐。余尤惡之。”詩云:“欲沽春釀解春愁,爛漫華胥境里游。無奈平原伴愁住,令人常自憶青州。”婺州,隋于東陽郡置,元為婺州路,明改為金華府。此即金華酒產地稱金華府又稱婺州的原因,大約也是金華酒又稱東陽酒的原因。《世事通考·酒名類》有“金華酒”,《宛署雜記》中“多場補辦家伙”,竟用“金華酒壇二百五十個”。《金瓶梅》中金華酒描述最多,凡三十見,以“甜”或“好甜”著稱。
建昌麻姑酒,汪穎名為江西麻姑酒,以建昌在江西之故,他說:“酒以泉得名,而曲有群藥。”其實泉又以麻姑的傳說而得名。顏真卿官江西撫州時,曾作《麻姑仙壇記》,今仍有麻姑獻壽、麻姑送酒等說法。《酒品前后二十絕》之十六小序謂:“麻姑酒,出建章,味多甘,以濃郁為主。尤在金華之下。”詩云:“郵使遠將亦可憐,怪來瑟縮空流涎。麻姑縱有丹砂術,不作人間第一泉。”建章,不見于《中國地名大辭典》,或即建昌之訛。王詩的“丹砂術”和“第一泉”句,可看做是汪文“以泉得名”和“曲有群藥”的寫照。《世事通考·酒名類》有麻姑酒。《金瓶梅》中凡四見,并有雙料麻姑酒的描述。沈德符( 1578~1642)在《萬歷野獲編》記”京師俗對”有“麻姑雙料酒,玫瑰灌香糖”。可見該酒是確有雙料的。《如夢錄》載:開封端午節送禮用“麻姑瓶酒”。此舉或有避邪之意。宋祖謙,閩酒曲》之五有“處處風簾傍酒壚,白甜新醅及麻姑”之句,則說明清代福建也出麻姑酒。
太平采石酒。明代的太平,今屬安徽馬鞍山市,境內有采石磯,據說是李白酒醉水中捉月淹死之處,酒因此而得名。《明一統志》:“世傳李白過采石,酒狂,水中捉月。”
蘇州小瓶酒,顧清列其為七大名酒之七,汪穎也列其為第七,說:“蘇州小瓶,曲有蔥及紅豆、川烏之類,飲之頭痛口渴。”
明代有多少種酒,在現存的文獻中沒有系統完整的記載,據《遵生八箋》和《本草綱目》所載有近百種酒。
上一篇:范仲淹蘇州酒事
下一篇:走進宋代探索宋朝四川的酒文化及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