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認識歷史,尊重歷史,以歷史為鏡。借鑒歷史憑吊占人,為了是從歷史中走出來,承前啟后、承傳光大,不重蹈覆轍。唱詠歷史以酬壯志,唱詠古人,懷念傳承,史乃酒,酒亦詩,詩言志。大體可分為詠人與詠事兩個方面。讓我們從詠人之作談起。
楚國大夫去,彭成從所居。只今浮水馬,何處問江魚?異俗悲遺事,《離騷》讀舊書。一觴川上酒,斜日雨疏疏。
中國文學史上第一位也是最偉大的愛國主義詩人屈原,為了實現自己的政治理想艱苦卓絕地奮斗了一生。當污濁的社會現實注定了他的理想只能化作虛幻的泡影時,他義無反顧地選擇了以死殉情(愛國之情)的悲壯方式,這樣做,需要極大的勇氣和愛國激情,方能忘我棄我,為國捐軀。既難能可貴,又驚世駭俗!因此,他獲得了一代又一代的人民群眾的由衷愛戴。他的忌日——農歷五月五日成了中國人民的盛大節日,人們用各種各樣的形式懷念他,悼念他。在那“一觴川上酒”中,寄托了人民對這位民族之魂的深沉思念和崇敬。
荊軻飲燕市,酒酣氣益震。哀歌和漸離,謂若傍無人。雖無壯士節,與世亦殊倫。高眄邈四海,豪右何足陳。貴者雖自貴,視之若埃塵。賤者雖自賤,重之若千鈞!
左思的詠史詩選擇了荊軻赴秦前悲歌燕市的典型細節,稱贊了他氣吞斗牛、壓倒“豪右”的壯士氣概,借以抒發詩人在“世胄躡高位,英俊沉下僚”的門閥制度下壯志難酬的一腔悲憤。最后四句是庶族知識分子的人權宣言,也是對豪門圣族的極大蔑視。
此地別燕丹,壯士發沖冠;
昔時人已沒,今日水猶寒。
駱賓王來此地送別客人時,也有感而發,壯士一去不復返了,但今日易水依舊寒冷刺骨,甚至寒冷刺心。
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故壘西邊,人道是,三國周郎赤壁。亂石穿空,驚濤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畫,一時多少豪杰。
遙想公瑾當年,小喬初嫁了,雄姿英發。羽扇綸巾,談笑間,強虜灰飛煙滅。故國神游,多情應笑我,早生華發。人生如夢,一樽還酹江月。
蘇軾《念奴嬌·赤壁懷占》作于黃州貶所。這是最能體現作者豪情的代表作之一,雄奇壯麗的江山勝景與歷史上的千古英雄人物交相輝映。上片重在寫景,氣勢磅礴,格調雄渾,境界闊大,筆力千鈞。下片重在懷古,在對赤壁之戰的深情追憶中,重點突出了青年將領周瑜的形象。千古英雄很多,詩人之所以獨獨鐘情于周瑜,既因為他指揮了名垂青史的赤壁之戰,也因為他是一員書生式的儒將。蘇軾的時代,北宋王朝走向沒落衰敗,遼、夏政權已給北宋王朝的北部、西部邊疆帶來了很大的威脅。詞人渴望能“左牽黃,右擎蒼”像周瑜那樣干一番轟轟烈烈的事業,富國強兵,安邊定邦,為宋王朝的長治久安做出貢獻。但這種壯志被無情的現實擊得粉碎,非但未能建功立業,而且差一點連小命也丟在了烏臺冤獄中,他怎不過早地生了白發、感嘆“人生如夢”呢?那一杯灑向江月之酒包含了作者復雜的情懷和深沉的感傷。是懷念周瑜的英武,也是感嘆自己命運的坎坷;是表達對“千古風流人物”的神往,也是抒發對自己報國無門的憂郁;吊古說今,是懷人思己兼而有之。
在眾多的重大歷史事件中,與酒聯系最為密切,因而也最易成為詠酒詩的詠寫對象,大概要首推“鴻門宴”了。唐詩人王轂的《鴻門宴》寫道:
環海沸兮爭戰苦,風云愁兮會龍虎。四百年漢欲開基,項莊一劍何虛舞。
殊不知人心去暴秦,天意歸明主。項王足底踏漢土,席上相看渾未悟。
《鴻門宴》另辟蹊徑,以論帶敘,表達了作者對這一影響深遠的歷史事件的認識和看法:項羽鴻門宴上的失敗并非偶然的失誤,而是歷史發展的必然結果。因為劉邦順應了歷史潮流,自然會“天意歸明主”。以史詠志詩中,我們還得提到南北朝詩人庾信,他由梁出使西魏,而梁滅終留仕西魏。“榆關斷音信,漢使絕經過;胡茄流淚曲,羌笛斷腸歌。”有心人受良心折磨,重義者被感情摧殘,歲月無情,希望渺茫,心記掛著,但人難以復歸。
秋風別蘇武,寒水送荊軻;
誰言氣蓋世,晨起帳中歌。
庾信他借蘇武、荊軻之典,如鏡反射自身,何其相似乃爾。作者深沉的感嘆,莫名的無奈與痛苦油然而生,但又無可奈何。連“力拔山兮氣蓋世”的項羽在垓下聽到四面楚歌的時候,也感到無可奈何,感嘆自己被羈的無奈與痛苦,史典用得恰到好處。往事不堪回首,江陵之敗,梁朝覆亡,無奈失望至極,只好“眼前一杯酒,誰論身后名”。曠達樂觀,樂天知命,是不容易做得到的,能對照歷史,很好地客觀地認知自己,就十分難能可貴了。
上一篇:美酒與文彩共醉一小說、散文與酒
下一篇:忘我故我在酒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