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其實(shí),詩、詞、曲、賦、歌與音樂、音律無論遠(yuǎn)古還是現(xiàn)代都是不可分割的聯(lián)合體。很多詩、詞、賦都可誦可歌,曲更不用說本身就是音樂。中國數(shù)千年的音樂史,也發(fā)現(xiàn)音樂與酒有不解之緣。西周至春秋時期,歌曲主要分風(fēng)、雅、頌三類!讹L(fēng)》又稱國風(fēng),是帶有地方色彩的音樂,大部分是民歌!堆拧肥侵钢芡醭苯咏y(tǒng)治地區(qū)的音樂,雅有正的意思,把這種音樂稱為“正聲”以別與其他地方音樂!俄灐肥琴F族在家廟中祭祀鬼神、贊美祖先及統(tǒng)治者功德的樂曲,F(xiàn)存歌詞三百余首,即《詩經(jīng)》一書。這三百余首歌曲中,有不少與酒有關(guān),例如有十二首風(fēng)、雅歌曲經(jīng)常被士大夫用于“鄉(xiāng)飲酒禮”,它們是《鹿嗚》、《四壯》、《皇皇者華》、《魚麗》、《南有嘉魚》、《南山有臺》、《關(guān)睢》、《葛草》、《卷耳》、《鵲巢》、《采蘩》、《采蘋》,被稱為《風(fēng)雅十二詩譜》。
《風(fēng)雅十二詩譜》中,有些歌直接描寫了酒。
《鹿鳴》:
呦呦鹿鳴,食野之蒿。我有嘉賓,德音孔昭。視民不恍,
君子是則是傲。我有旨酒,嘉賓式燕以敖。
呦呦鹿鳴,食野之芩。我有嘉賓,鼓瑟鼓琴。鼓瑟鼓琴,
和樂且湛。我有旨酒,以燕樂嘉賓之心。
《魚麗》:
魚麗于罶,鲿鯊。君子有酒,旨且多。
魚麗于罶,魴鱧。君子有酒,多且旨。
魚麗于罶,鰋鯉。君子有酒,旨且有。
物其多矣,維其嘉矣。
物其旨矣,維其諧矣。
物其有矣,維其時埃。
《南有嘉魚》:
南有嘉魚,烝然罩罩。君子有酒,嘉賓式燕以樂。
南有嘉魚,烝然汕汕。君子有酒,嘉賓式燕以衍。
南有樛木,甘瓠累之。君子有酒,嘉賓式燕綏之。
翩翩者鵻,烝然來思。君子有酒,嘉賓式燕又思。
戰(zhàn)圍時期,酒在音樂中也有反映。例如楚辭《九歌》之一《東皇太一》中的:
瑤席兮玉填,盍將把兮瓊芳;蕙肴蒸兮蘭藉,奠桂酒兮椒漿;揚(yáng)袍兮拊鼓,疏緩節(jié)兮安歌;陳竽瑟兮浩倡……
《九歌》本是古代樂歌,《離騷》、《天問》都曾提到它。傳說它是夏啟從天上偷來的。屈原在這部民間祭神的樂歌的基礎(chǔ)上,創(chuàng)作了用于朝廷大規(guī)模祭典的同名祭歌!稏|皇太一》就是其中的一篇。
宋玉的《招魂》一詩,也有一些關(guān)于酒的詩句,如“瑤漿蜜勺,實(shí)羽觴些”;“華酌既陳,有瓊漿些”;“美人既醉,朱顏酡些”;“娛酒不廢,沈日夜些”;“酌飲盡歡,樂先故些”。此歌以豐富的想象和繽紛的辭采,鋪敘天地四方的神怪之奇,楚宮生活的堂皇奢華,表現(xiàn)古人對死亡的疑懼和對生存之眷戀。特別是關(guān)于酒的描寫,循序漸進(jìn),從美酒斟滿酒杯、豪華的宴席、美人醉后的春風(fēng)滿面、娛樂飲酒夜以繼日,為了追念先人,盡情歡飲……在音樂歌舞中歡飲,在暢飲中欣賞音樂。酒與音樂就這樣整合揉搓在一塊。
漢代音樂,首先要談及樂府。樂府,原本是漢代音樂機(jī)構(gòu)的名稱。創(chuàng)立于西漢武帝時期,其職能是掌管宮廷所用的音樂,兼采民間歌謠與樂曲,魏晉以后,將漢代樂席所搜集所創(chuàng)作所演唱的詩歌統(tǒng)稱之為“樂府”!皹犯,聲依永,律和聲也。”(劉勰《文心雕龍》)漢樂府有許多是“感于哀樂,緣事而發(fā)”的民歌,在內(nèi)容上反映了當(dāng)時廣闊的社會生活,在藝術(shù)上具有剛健清新的特色。其曲名,有些就與酒有關(guān),如《將進(jìn)酒》、《置酒》。《將進(jìn)酒》是樂府鼓吹曲(饒歌的名稱)的一部,歌詞專寫宴飲賦詩之事,后用于激勵士氣,宴享功臣!吨镁啤肥窍嗪透璐笄囊恢樱ㄔ诘谖濉⒘兰o(jì)以前,民間音樂在北方統(tǒng)稱為相和歌)!端螘肪矶稑分尽份d有《大曲》十五曲的歌詞,其中就包括《置酒》。
三國時期,著名政治家、軍事家、文學(xué)家曹操的詩全部是樂府歌辭!抖谈栊小烽_頭兩句即與酒有關(guān):“對酒當(dāng)歌,人生幾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慨當(dāng)以慷,憂思難忘;何以解憂,唯有杜康。”
唐太宗時,元旦大宴常在長安近郊昆明池舉行。宴會上奏九部樂,即:燕樂、清商、西涼、扶南、高麗、龜茲、安國、疏勒、康國。這九部除燕樂為傳統(tǒng)音樂外,其他都來自西域及東南鄰國的外域音樂。
隋唐時期,為歌唱寫作的詩人很多。李白、元稹、王維、白居易、李賀、李商隱、李益等詩人的不少詩,都曾被人們傳唱,其中不少與酒有關(guān)。
王維的“渭城朝雨浥輕塵,客舍青青柳色新。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山陽關(guān)無故人!痹谔拼鴱V為傳唱。因曲將詩重復(fù)了三次,故取名為《陽關(guān)三疊》。
唐貞觀、開元年間,曾流傳一首《涼州曲》:
漢家宮里柳如絲,
上苑桃花連碧池。
圣壽已傳千歲酒,
天子更賞百僚詩。
《醉漁唱晚》也是一首著名的古琴曲,其作者,有唐代詩人皮日休、陸龜蒙及“后世隱者”等幾種說法。樂曲描寫了漁夫放聲高歌、豪放不羈的醉態(tài)。
敦煌樂譜中的《傾杯樂》,則是唐代流傳的一支琵琶曲。
宋代的歌曲,主要是詞。作為歌詞的宋詞,“以協(xié)音為先。音者何?譜是也!保ㄋ巍堁住对~源》)宋詞的詞牌,也就是樂曲,與酒有關(guān)者甚多,例如:醉太平(醉思凡)、酒蓬萊、醉中真(即浣溪沙)、頻載酒、醉厭厭(即南歌子)、醉夢迷(即采桑子)、醉花春(即謁金門,又名不怕醉、東風(fēng)吹酒面)、醉泉子、傾杯樂、醉桃源(即阮郎歸)、醉偎香(即朝中措)、醉梅花(即鷓鴣天)、酒落魄(即一斛珠,又名醉落拓)、題醉袖(即踏莎行)、醉瓊枝(即定風(fēng)波)、酹江月(即念奴嬌)、貂裘換酒(即賀新郎)。
宋詞中,反映或描寫酒的作品不少。例如蘇軾《念奴嬌》的“生如夢,一樽還酹江月”;《水調(diào)歌頭》的“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李清照《鳳凰臺上憶吹簫》的“新來瘦,非干病酒,不是悲秋”。另外,姜菱《石湖仙》、《淡黃柳》、《角招》、《越九歌》、《霓裳中序第一》、《惜紅衣》、《翠樓吟》、《玉梅令》都唱到了酒。
在南宋,音樂還被用作推銷酒的手段!百犥娋茙臁痹诿磕昵迕鞴(jié)和中秋節(jié)前后都要利用樂隊(duì)、歌妓或執(zhí)樂器,或裝扮故事中的角色,列成隊(duì)伍,在街頭游行,為推銷新酒進(jìn)行宣傳。從酒庫出發(fā),到官廳表演了雜劇,演奏了音樂,再回到酒庫。
金代,諸宮調(diào)《董西廂》卷七之尾聲,其內(nèi)容也牽涉到酒:“紅娘怪我緣何害,非關(guān)病酒,不是傷春,只為冤家不到來!
元代的歌曲——散曲,曲牌甚多,其名稱與酒有關(guān)者,據(jù)不完全統(tǒng)計(jì)有:醉花陰、傾杯序、醉太平、醉扶歸、醉中天、醉鄉(xiāng)春、醉春風(fēng)、醉高歌、醉旗兒、沉醉東風(fēng)、沽美酒、梅花酒、醉娘子(又名真?zhèn)醉)、醉也摩草、醉雁兒,等等。
元代的戲曲——雜劇與南戲,皆有樂譜傳世,其名稱與酒有關(guān)系的,雜劇有醉中天、梅花酒、酒旗兒、沉醉東風(fēng)、醉春風(fēng)、沽美酒、醉娘子、醉扶歸、醉花陰、醉中天、醉太平;南戲有醉娘子、醉羅歌、沉醉東風(fēng)、醉翁子、醉太平、醉扶歸、醉中歸、勸勸酒。
無論雜劇或南戲,還是散曲,以酒入詞進(jìn)行歌唱的現(xiàn)象屢見不鮮。例如白樸的雜劇《御溝紅葉》的女主人公宮女韓婦人所唱的一段結(jié)尾:“穩(wěn)坐定自家滿斟著碧玉園。擁絞絹將紅葉兒懷中摟。你與我遞一盞新婚慶喜的酒!
明代和清代的音樂,最有代表性的是民歌與小曲。據(jù)不完全統(tǒng)計(jì),明、清兩代出現(xiàn)的民歌、小曲的歌詞集和曲譜集就有《四季五更駐云飛》、《新編寡婦烈女詩曲》、《玉谷調(diào)簧》、《詞林一枝》、《掛枝兒》、《山歌》、《新鐫雅俗同觀掛枝兒》、《新鐫千家詩吳歌》、《粵風(fēng)》、《時尚雅調(diào)萬花小曲》、《霓裳續(xù)譜》、《借云館小唱》、《白雪遺音》等。這些集子皆收有一些與酒有關(guān)的民間歌曲。有的歌名中就有酒,例如《掛枝兒》中的《罵杜康》、《醉歸》、《家家扶得》、《酒風(fēng)》;《白雪遺音》中的《這杯酒》、《酒》、《上陽美酒》、《醉歸》、《未曾斟酒》等等。有的,內(nèi)容中唱了酒,例如吳畹卿傳譜的《山門六喜》,唱的就是魯智深醉打山門的故事。
明、清的戲曲音樂,與酒有關(guān)的也不少,例如傳奇《邯鄲夢》有一出名字就叫《三醉》;明、清雜劇至今存有樂譜者,只有四個全折,其中一折就是《吟風(fēng)閣》一劇的《罷宴》、昆曲《小宴》、京劇《武松打虎》等,酒都是角色歌唱的重要內(nèi)容。
明、清的宮廷音樂,宴樂占有重要位置。宴饗在“三大節(jié)”即元旦、“萬壽”和冬至舉行,何時演奏哪一種音樂,隨著禮儀的進(jìn)行而有嚴(yán)格的規(guī)定:“皇帝出入奏《中和樂》,臣工行禮奏《丹陛樂》,侑食奏《清樂》,巡酒奏《慶隆樂舞》!惫、縉紳等富貴人家,舉行宴會時往往也以音樂佐酒,“或三四人,或多人唱大套北曲。樂器用箏、攀、琵琶、三弦子、拍板!竽俗兌媚铣8枵咧挥靡恍“,或以扇子代之,問有用鼓板者!
民國時期,民歌浩如煙海,其中與酒有關(guān)的數(shù)不勝數(shù)。其中以酒為名的就有很多,例如流行于陜甘寧一帶的即有《八仙飲酒》、《九杯酒》、《十杯酒》,等等。光《十杯酒》,就有分別流行于石泉、安塞、新寧、淳耀、陜北等地的名同實(shí)異的歌曲。
民間器樂曲也有不少與酒有關(guān),如廣東音樂《三醉》、《醉翁撈月》、《玉樓人醉》、《吳宮醉舞》、《醉桃源》、《醉花陰》等等。
民國時期創(chuàng)作歌曲的內(nèi)容與酒有關(guān)的也有不少,例如唐納作詞、聶耳作曲的故事影片《逃亡》的插曲《塞外村女》,第一段就有酒:
采了蘑菇把磨推,頭昏眼花身又累。有錢人家團(tuán)團(tuán)坐,羊羔美酒笑顏開。
再如李叔同《送別》,酒為其第一段內(nèi)容增添了無窮的惜別之意:
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曉風(fēng)拂柳笛聲殘,夕陽山外山。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一壺濁酒盡余歡,今宵別夢寒。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之后,音樂中有酒的歌曲數(shù)不勝數(shù)。例如山西民歌《訴苦翻身》,控訴了地主的罪惡:
地主吃的酒和面,占的是大樓院,糧食堆的高如山,現(xiàn)洋 花不完。
又如喬羽作詞、劉熾作曲的電影《上甘嶺》插曲《我的祖國》,其第三段為:
好山好水好地方,條條大路都寬廣,朋友來了有好酒,若是那財(cái)豺狼來了迎接它的有獵槍。
粉碎“四人幫”后,韓偉作詞、施光南作曲的《祝酒歌》曾經(jīng)廣為傳唱:勝利的十月永難忘,杯中灑滿幸福淚。
一些歌劇也經(jīng)常唱到酒,例如《劉三姐》中劉三姐與三秀才對歌時,就唱出了這樣的歌聲:
你娘養(yǎng)你這樣乖,拿個空桶給我猜,送你回家去裝酒,幾 時那個想喝幾時篩。
至于戲曲、曲藝音樂,與酒有關(guān)的唱段就更多了,不再贅述。
中國幅員遼闊,各地區(qū)的音樂,尤其是民歌,與酒有關(guān)者皆有不少。例如,湖南的《大采茶》:九月采茶是重陽,大姐造酒二姐嘗;廣東的《一把紅筷》:擺上酒席請哪個?不請客人請媒人;四川的《盼紅軍》:七月里谷米黃金金,造好了米酒等紅軍;安徽的《撲蝶舞》:五月里是端陽,金壺打酒大家嘗;山西的《珍珠倒卷簾》:三杯藥酒露真身,嚇?biāo)涝S仙一命亡;湖北的《越想越傷心》:二想做媒的鬼東西,只顧堂前把酒吃;河北的《十八扯》:趙匡胤吃酒熏熏醉,樊梨花吐酒鬧得歡;甘肅(隴東)的《信天游》:雞蛋殼殼點(diǎn)燈半炕明,燒酒盅盅淘米也不嫌你窮;江蘇的《盂姜女》:九月九來是重陽,家家飲酒菊花香;陜西的《花鼓子》:打下大魚長街賣,打下小魚換酒喝,我們眾位來喝幾盅…”
中國民族眾多,各民族與酒有關(guān)的民歌,就更多了,例如蒙古族的《酒歌》,侗族的《手拿酒杯舉過眉》,烏孜別克族的《一杯酒》,裕固族的《喝一口家鄉(xiāng)的青裸酒》,藏族的《敬上一杯青裸酒》,維吾爾族的《金花與紫羅蘭》,撒尼族的《撒尼人民多歡喜》,壯族的《對歌》,土家族的《長工歌》……
綜觀中國數(shù)千年的音樂史,可以發(fā)現(xiàn),音樂和酒大致有著這樣的關(guān)系:酒為低吟高唱的由頭
例如曹操的《短歌行》,其“對酒當(dāng)歌,人生幾何”的歌聲,通過酒抒發(fā)了時光流逝功業(yè)未成的深沉感慨。
以音樂描述抒發(fā)飲酒之人的精神狀態(tài)思想感情
例如古琴曲《酒狂》。魏之末年,司馬氏專權(quán),士大夫言行稍有不慎,往往就招致殺身之禍。阮籍放縱于飲酒,一方面避免了司馬氏的猜忌,一方面也使司馬氏脅迫、利用他的企圖歸于無效!毒瓶瘛繁容^形象地反映了他似乎頹廢實(shí)際憤攘的情感。
以酒為歌唱的重要內(nèi)容
例如明代民歌《罵杜康》、《酒風(fēng)》,清代民歌《這杯酒》、《上陽美酒》,民國時期的民歌《八仙飲酒》、《十杯酒》,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之后的《贊酒歌》、《豐收美酒獻(xiàn)給毛主席》。又如,器樂曲廣東音樂《三醉》和琵琶曲《傾杯樂》。另外,前面說過,不少詞牌、曲牌之名稱,或含有酒,或酒有關(guān)。它們最初都是一首詞或一支曲子的名稱,其詞或曲子被廣為傳唱之后,時人紛紛摹仿,于是逐漸成為一種固定的音樂格式,包括唱詞的格律,其名稱也就成為該曲牌或詞牌的名稱,例如《傾杯樂》。由于某人所填之詞或曲影響很大,并且與酒有關(guān),例如蘇東坡的《念奴嬌·赤壁懷古》問世之后,廣為傳唱,其主旨,又全在末句“人生如夢,一樽還酹江月”中,于是,時人就以《酹江月》作為《念奴嬌》的別稱。
音樂與酒皆是古代“禮”的重要內(nèi)容
《禮記·樂記》說:“禮節(jié)民心,樂和民聲,禮義立,則貴賤等矣;樂文同,則上下和矣!眹缯埑剂刨e客,在古代也是一種禮儀(燕禮),在這種場臺,自然要奏樂,例如周代的《小雅·鹿鳴》、清代的《清樂》,等等。不過在民間,酒宴幾乎沒有什么禮儀作用,因而音樂與酒的關(guān)系,只是佐酒助興罷了。
以音樂推銷酒
南宋“贍軍酒庫”用音樂、雜劇推銷新酒的情況,就是一個最好的例證。現(xiàn)今的酒類電視廣告,大多配以相應(yīng)的音樂。
音樂與酒.都是人類情感的結(jié)晶。幾千年來,在中華大地,美酒飄香歌繞粱。芬芳的美酒,美妙的旋律,從男人心中燒出火來,從女人眼中帶出淚來,豐富著人民的生活,成為中華燦爛的民族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附一 五音簡介:
古代音樂有五音、工尺等譜記,五音:宮、商、角、徵( zhǐ)、羽,分別近似簡譜1(多)、2(來)、3(咪)、5(梭)、6(那)。按聲母的發(fā)音部位分唇音、舌音、齒音、牙音、喉音五類。
附二 唐代古樂譜簡介:
唐傳古樂譜和長短句詞的起源,是本世紀(jì)中國音樂學(xué)、中國古代文學(xué)研究的兩個重要課題!疤苽鞴艠纷V”指的是記錄了唐代樂曲的古譜。除本世紀(jì)初在敦煌莫高窟發(fā)現(xiàn)的敦煌樂譜(今存法國國家圖書館)之外,它們大部分保存在日本。其中包括由南朝梁丘明所傳的唐寫本《碣石調(diào)·幽蘭》古琴文字譜,也包括《天平琵琶譜》(抄寫于747年前)、《五弦琵琶譜》(抄寫于842年)、《南宮琵琶譜》(成書年代不詳,“南宮”指的是日本貞保親王,生于870年,卒于924年),以及記錄日本所傳唐曲的《博雅笛譜》(源博雅編,成書于966年)。最初發(fā)現(xiàn)敦煌樂譜的人是法國的伯希和。1910年左右,這些樂譜被伯希和劫往巴黎;但在很長一段時間里,其性質(zhì)卻是隱晦不明的。直至1937年初夏,由于一個偶然的機(jī)會,日本學(xué)者林謙三見到了來自法國的十一張敦煌樂譜照片,遂根據(jù)閱讀同類古譜的經(jīng)驗(yàn),判斷這是一批琵琶古譜。他于是在平出久雄的協(xié)助下,把它們和《天平琵琶譜》、《五弦琵琶譜》作了比較研究,分別于1938年、1940年發(fā)表了《琵琶古譜之研究——<天平>、<敦煌>二譜試解》、《國寶五弦譜及其解讀之端緒》二文,1955年,他進(jìn)一步用英文發(fā)表了專題論文《中國敦煌古代琵琶譜的解讀研究》。1957年,此文經(jīng)過修訂,改名為《敦煌琵琶譜的解讀研究》,由潘懷素譯成中文在上海音樂出版社出版。林謙三1976年逝世。當(dāng)其在世之時,英國學(xué)者畢鏗( L.E.R.Picken)亦開始了唐傳古譜研究。20世紀(jì)40年代,畢鏗曾作為生物學(xué)家,以英國議會科學(xué)使團(tuán)成員的身份來到中國,在結(jié)識了幾位琴家之后,與中國古代音樂結(jié)下了不解之緣。當(dāng)他為《新牛津音樂史》撰稿時,就解譯了姜白石的俗字譜歌曲、減字譜琴歌《古怨》以及《事林廣記》中的俗字譜樂曲。學(xué)者們進(jìn)一步致力于把姜白石的全部歌曲譯成工尺譜。至1950年代,又被查阜西、管平湖、姚丙炎、徐立蓀、吳振平等人譯為五線譜。
附三 工尺譜簡介:
古人記譜符號。不知始于何時,宋元后多用于簫笛,故又名《管色譜》、《笛色譜》。
音高記號:工尺
乃 合 四 一 上 尺 工 凡 六 五 乙 仕 伬 仜 凡 六……
4 5 6 7 1 2 3 4 5 6 7 1 2 3 4 5 ……
節(jié)奏記號:板眼
1.一板一眼:中版2/4
2.一板三眼:慢版4/4
3.加贈板一板三眼:極慢
4.散板:自由
5.流水板:快版
調(diào) 性:
上字調(diào) |
尺字調(diào) |
工字調(diào) |
凡字調(diào) |
六字調(diào) |
五字調(diào) |
乙字調(diào) |
bB |
C |
D |
bE |
F |
G |
A |
上一篇:第七章舒袖曼舞佐君酒——舞蹈與酒
下一篇:銀屏熠熠酒生輝——影視與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