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們在日常生活中經常與酒相伴,藝術反映生活自然也離不開酒。同時,藝術也豐富和推動了酒文化的發展。中國的酒文化,歷史悠久,中華民族的各類文學藝術形式,莫不浸潤其中,散發著濃郁的醇香;我國的戲曲藝術、雜技藝術、曲藝藝術,自然也浸潤其中。正可謂酒潤藝茂,藝苑吐芳。
在曲藝藝術中,酒被寫進演唱腳本更是屢見不鮮。例如長篇西河大鼓書《呼家將》,寫酒多達40余處。
酒在戲曲中也是不可缺少的構成因素。在戲曲舞臺上,幾乎每本戲都有設宴飲酒的場景。
曲藝是一種說唱藝術,歷史久遠,它萌芽于先秦,形成于唐,興盛于宋,而后歷經元、明、清幾代,完成了由古代曲藝向現代曲藝的轉化,一些曲種最終固定其名,如評書、相聲、大鼓、時調、道情、蓮花落、牌子曲、彈詞等。
在各類曲藝藝術中,有一個廣受群眾喜愛的曲種,就是評書——北方稱評書,南方稱評話。在傳統評書中,關于酒的描述非常多。酒在評書中的功能,不只是一種普通的飲品,酒對人物的刻劃,氣氛的烘托,情節的推動,都起著重要的作用。因此,我們可以認為,如果沒有酒的存在,那么一些文學藝術作品中的精彩片斷,如傳統評書《三國演義》里的“溫酒斬華雄”、“青梅煮酒論英雄”; 《水滸傳》里的“智取生辰綱”、“武松打虎”、“醉打蔣門神”等以及戲曲中的《貴妃醉酒》、《鴻門宴》、《望江亭》等,也就不復存在了。
長篇西河大鼓書《呼家將》中有一章節,說的是臨潼關節度使童治國是當朝太師龐文的門生,六月初六是佞臣龐文的壽日,童治國為給龐文祝壽,搜刮民財不計其數,裝滿了15輛大車。壽禮不但有金銀財寶,還有龐文視為仇家的兩個仇人:一位是呼延慶之母王金蓮,一位是呼延平之母崔玉蓉。兩位老夫人被囚車中,也要被押解進京。途中經昌平寨,因天色已晚,住進馮家店。住店之后就有多處寫酒。其中兩處描寫非常精彩。一處描寫因當時是在初春,一早一晚天氣還是很涼,負責押車的兩個頭目毛三和茍四躲到屋里喝酒暖和去了。書中是這樣描述的:
童治國等人來到了東敞棚。那些車夫們因為毛三、茍四都上北屋去暖和了,這敞棚里八面透風,呆得時間長了,凍得夠嗆。
一個個的也都去找背風的地方,仨一群倆一伙地暖和去了。敞棚里可就剩下兩輛囚車和15輛銀子車啦!童治國一看,棚里連一個守車的人都沒有,可把他氣壞了!回頭叫:“中軍,今夜是誰在此守候車輛?”
中軍說:“由毛三、茍四兩個頭目看管!
中軍四下一看,只有北屋亮著燈,就來到了北屋。
這時茍四對毛三說:“毛大哥,這會兒咱們官星高照,是咱兩祖墳風水好,也是咱哥們福氣大,叫福催的到東京。你弄個千總,我弄個百總當當,那多神氣!”
“咱押車有功,那還用說?喝!”
中軍這時進來了,說:“別喝了,元帥叫你們倆快去,說你們倆辛苦了,要給你們倆賞錢!
這兩小子一聽信以為真,忙從北屋來到了東敞棚,見童治國和眾將都在,他倆急忙上前施禮:“參見元帥!”
童治國一看這兩小子喝得醉醺醺的,氣就不打一處來。說:“今夜看守車輛的是你們倆?”
“正是小人!
“你們近前來!”
這兩小子一聽心里高興,以為元帥要給賞了,連忙往前一湊,童治國把巴掌伸開,狠狠地給毛三、茍四一人一個大嘴巴子。打得這兩小子眼前金星亂蹦,鼻子嘴里往外躥血,跟著臉就腫起來了。這會兒,這兩小子可真成了千腫(總)百腫(總)啦!這一下子把那酒勁兒也給打沒了,忙喊:“元帥饒命!”
這一段描寫,并沒有直接寫喝什么酒,怎樣喝酒,只用了“醉醺醺”這個詞表現了毛三、茍四酒已過量。而且酒后吐真言,“一個千總一個百總”,說明了小人物對升遷的強烈欲望。而童治國懲治毛三、茍四,并不能說明他執法嚴,而是他害怕銀子車和囚車被劫,而無法獻媚于龐文。從另一方面講,說書人運用了“千總百總”和“千腫百腫”的諧音,無疑增添了表演的詼諧。這個詼諧就源于醉人醉語。
還有一處寫酒,也有獨到之處。被囚的王金蓮的公公,就是雙王呼延丕顯,曾救過馮家店女主人馮秀英一家的性命。馮秀英和丈夫田滿江要搭救囚車之中的王金蓮和崔玉蓉。看守囚車的毛三、茍四因挨打,就再不敢離開東敞棚了。馮秀英想,要搭救二位老夫人,就必須先把毛三、茍四處置了。于是想出一計,先用酒把毛三、茍四灌醉,再行動手。書中是這樣描寫的:
。ǔ~)馮秀英面帶笑容唱道:“老總不知聽分明,我丈夫就是這店主,我的名叫馮秀莢。皆因元帥住了店,里里外外他照應。俺這店里人手少,顧了西來顧不了東,這就叫一人難稱百人意,一堵墻難擋八面風。他光去伺候大元帥,慢待了各位理不通,當家的方才對我講,各位老總在敞棚。天到這晚未用飯,敞棚沒墻不擋風。叫我拿來兩瓶酒,先叫各位喝幾盅。還有牛肉和鴨蛋,請各位用飯把饑充!彼畔聼艋\打開食盒蓋,從里邊取出酒兩瓶。兩小子一見有好酒,好似饞貓聞著腥。伸手接過酒瓶子,兩人一人分一瓶……兩小子擰開瓶子蓋,咕冬冬一口氣喝了有半瓶。又喝酒來又吃肉,不一會兩個小子頭發蒙。說話開始舌頭短,哩哩羅羅說不清:“你的心眼真是好,知冷知熱把我們疼……”馮氏仍然把酒勸,把兩小子灌得醉酩酊……毛三、茍四已大醉,真和死狗一般同……
顯然,此處酒的描寫,與方才酒的描寫大不相同。雖然兩處的酒都是飲品,都能起到御寒的作用,但此處的酒又多了一種“功能”,酒成為了一種“工具”——用以救人的“工具”。或者說是一種“兵器”,而這種“兵器”與刀槍棍棒比毫不遜色。通過《救恩人夫妻起計謀,送酒肉秀英灌頭目》這一回書的演唱,表現出了馮秀英的知恩圖報和足智多謀。另一方面,也刻畫出了毛三、茍四的愚蠢和貪婪。
傳統評書《興唐傳》中,也有多處寫酒。其中有一段《賈家樓同心結蘭盟,秦叔寶重義撕龍票》。說的是秦叔寶的母親六十壽辰,各路英雄紛紛前來祝壽。秦叔寶在賈家樓宴請眾英雄。當時魏征、徐茂公、程咬金等人想再劫皇杠(皇杠即皇綱)。善用心機的徐茂公怕眾英雄心不齊,難以成功,于是就有了下邊的場景:
……酒菜上來,秦瓊拿起了酒壺說:“眾位兄弟們,我斟這一輪,就算我謝席了!闭f完斟了一輪酒,端起杯來說:“諸位請酒吧!”大伙說:“請!喝著喝著!”大家是酒過了三巡,菜過了五味,忽然徐茂公站起來說:“諸位兄弟們,我請問大家,要沒有秦老太太這六十整壽,咱們山南的、海北的、河東的、河西的、天下各處的,能不能歡聚一堂?”“那如何能夠呢!”“如此說來,這可叫千載難逢的盛事!”“這話不假!
“有道是千里有緣來相會。想眾位兄弟,也有宦門之后,也有綠林英雄,也有公門中人,雖然身份不同,可是我們個頂個都是除暴安良、頂天立地的好漢子。又何況意氣相投呢!咱們何不學學古人,也來個‘桃園結義’,歃血為盟,結為異姓兄弟呢?今后大家生死相救,患難相扶。眾位弟兄意下如何?”秦瓊說:“哎呀,這正是我日夜盼望的事情。單二弟,你看怎樣?”單雄信說:“好哇!單某心甘情愿。眾位兄弟,還有不樂意的嗎?”眾人異口同聲:“好!好!贊成!贊成!”其中也有一半不大樂意的,可是見大伙如此熱心,也就隨聲附和了。徐茂公說:“好!咱們這酒等會再喝!彼胁璺總浜昧讼惆,擺好了供品,點燃了香燭。大家就順次跪倒了。徐茂公跪在案前,說:“今有徐茂公……”以下大家各報自己的姓名。接著徐茂公又說:“我等三十六人,只因意氣相投,于山東濟南府賈家樓,歃血為盟,誓結金蘭。今后,禍福相共,患難相扶,如有異心,天神共鑒!贝蠹衣犃T一齊磕頭。這時,徐茂公叫人端過一銅盆黃酒,大家紛紛過來刺臂出血,滴入酒中。先各飲了一杯血酒,然后才各敘年庚。魏征居長行大,秦瓊行二,徐茂公老三,程咬金老四……排到末一個是羅成。這算是三十六友金蘭結拜……磕完了頭,秦瓊說:“這咱們都成了一家的兄弟了,又多一份的親近啦!”徐茂公說:“咱們可以痛飲了,弟兄們,多喝幾杯吧!”大家聽了各就各位,重整杯盤,再上酒菜,二次里飲酒。大家說著喝著,歡天喜地。
在這段里,酒三次出現。雖然第一次出現的酒和第三次出現的酒同為祝賀之酒,但是又不盡相同,第一次飲酒為祝賀秦老太太六十大壽,第三次飲酒又多了一種祝賀的成分,為“三十六友義結金蘭”而開懷暢飲。而第二次出現的酒,卻另有一番意義,三十六友刺臂滴血于酒中,也就成了血酒。在曲藝作品中,一般說血酒有兩種概念,一是意志和決心的反映;二則是歃血為盟。把多人的血溶于一盆酒中,象征著血脈的交融。三十六友飲了血酒,朋友變成了兄弟,關系也就發生了質的變化,為以后故事的發展,打下了伏筆。
“武松打虎”的故事,幾乎婦孺皆知,但大多數人不是因為看了小說《水滸傳》才知道這個故事的,而是通過昕評書或聽戲知道的。“武松打虎”一段的曲藝表演有評書、快板書、二人轉等。在這里武松打虎的動力是酒,倘若沒有武松的豪飲,或許就不會有武松打虎的故事了。歷史上說評書《水滸傳》的藝人不計其數,出類拔萃者當推兩人,即前人柳敬亭和今人王少堂。
柳敬亭(1587 -1670年)是明末說書藝人。他曾在軍中說書,因其演技高超,本人身世又有傳奇色彩,當時有許多文人為其作傳。如黃宗羲作《柳敬亭傳》。關丁柳的表演,張岱的《陶庵夢憶》中記載:“余聽其說《景陽崗武松打虎》白文,與本傳大異。其描寫刻畫,微人毫發,然又找截干凈,并不嘮叨。勃尖聲如巨鐘,說至筋節處,叱咤叫喊,洶洶崩屋。武松到店沽酒,店內無人,驀地一吼,店中空缸空甕皆甕甕有聲。閑中著色,細微至此。”這一記載中的“與本傳大異”,說明柳敬亭在表演中有了很大的發揮。如“武松到店沽酒,店內無人”,就與原著大相徑庭。小說《水滸傳》中寫: “武松入到里邊坐下,把梢棒倚了,叫道:‘主人家,快把酒來吃!灰姷曛魅税讶煌耄浑p箸,一碟熱菜,放在武松面前,滿滿篩一碗酒來。”而柳敬亭在表演時說“店內無人”,這一發揮極其巧妙,因為店中無人,武松才吼,而吼聲如洪鐘,震得酒缸甕甕有聲,同時也震得酒家膽戰心驚,才破了“三碗不過崗”的規矩,一連送上18碗酒(小說中寫15碗酒),為武松醉上景陽崗做了充分而又細微的鋪墊。另有傳說柳敬亭在表演“武松打虎”時,真喝一點酒,使自己有些朦朧醉意,人物刻畫就更栩栩如生了。盡管這只是一個傳說,但足以說明聽眾對這位大說書家推崇備至。
當代評書家王少堂,就以演說《水滸》著稱。尤擅說《水滸》中的4個十回:武(松)十回、宋(江)十回、石(秀)十回、盧(俊義)十回。根據他表演記錄整理的評書《武松》一書,計83萬字。他在演說《武松》時,多次表演武松飲酒,如在景陽崗,在十字坡,在兄長武大郎家……其中的“武松打虎”、“武松醉打蔣門神”等格外精彩。
“武松打虎”一段,其他曲種的表演也極為出色。山東快書“高派”創始人高元鈞、快板書創始人李潤杰及其弟子張志寬都表演過《武松打虎》。其中“飲酒”一段敘說非常生動。如武松和酒家的一段對話:
酒家,我問你幾碗不過崗?
啊,這是三碗不過崗。
我喝了幾碗啦?
您前兩碗、后兩碗、左兩碗、右兩碗、又端兩碗、又送兩碗、又拿兩碗、又捎上兩碗……一共十八碗啦!
我上身不搖。
您真能飲!
我下身不晃。
您真是海量!
你那“三碗不過崗”的幌子呢?
我不是摘下來放在這了嘛!
取笑了;献诱諕。算帳!
這段對話把武松這個人物刻畫得活靈活現。此時的武松已有醉意,但武松卻說自己“上身不搖”“下身不晃”,這完全符合醉人的性格。因此,當酒家告知景陽崗上有虎時,武松就不相信了。武松直到進了山口看到縣衙的告示,方知山上真有猛虎,但已夸下?冢瑹o顏返回,才有了“打虎”的故事。
特別值得一提的是,相聲大師侯寶林也表演過相聲《武松打虎》。但侯先生的相聲完全不同于其他曲種的《武松打虎》,相聲《武松打虎》是說扮演老虎的演員因喝醉酒,在臺上表演時,武松幾次將他打倒,他又幾次站起。這段妙趣橫生,令人捧腹的相聲,告誡各行各業的人們,職業道德是如何重要。工作中,宜少飲酒,否則會誤事。
《三國》也是一部長篇評書。擅演《三國》的演員不計其數,清代李斗在《揚州畫舫錄》中說:“郡中稱絕技者,吳天緒《三國志》……皆獨步一時!笨梢妳翘炀w表演《三國》堪稱一絕。而早期《三國》說家已有流派,如藍玉春的“藍派”,李國輝的“李派”。李國輝傳人康國華又創立“康派”,并且傳延至今。其他諸如連闊如、李鑫荃、姜存瑞等人表演《三國》也各有特色。評書《三國》有“溫酒斬華雄”一回,講董卓手下上將華雄,一連斬了十八路諸侯的八員大將。當時任馬弓手的關羽請纓出戰華雄,曹操斟三杯熱酒為其壯行。關羽不飲,言“斬華雄歸來再飲不遲”。待關羽斬華雄回來之后,三杯酒還是熱的。這里所出現的酒,更有獨到之處,以酒溫襯托出了關羽的英勇善戰,對人物的刻畫起到了點睛的作用。
評書表演有多種技巧,其中之一為“贊”。經常使用的有英雄贊、美人贊、兵器贊、馬贊、山景贊等。其中也有酒贊。如:
好一位醉將軍牛皋,這才是:
酒助英雄膽,此話不虛言。列國伍子胥,英名千古傳,臨潼會,來斗寶,美酒入肚豪氣添,力舉千斤鼎,諸侯心膽寒。楚項羽,非等閑,氣蓋世,力拔山,恨天天無把,恨地地無環,霸王豪飲世罕見,九戰秦將猛章邯。牛將軍,也不凡,酒后陣前來交戰,三軍大小把心擔。狗賊兵,笑聲歡,見將軍,乜斜眼,上身晃,下身顫,醉鬼竟敢到陣前?眨眼之間又變臉。見將軍,抖威嚴,雙锏一舉上下翻,殺得敵兵轉了向,殺得敵兵心膽寒,殺得敵兵哭聲震,殺得敵兵滾下鞍。哪是醉鬼來交戰,分明天神下凡間。他們想入地,他們想上天,不離這塊地,難免喪黃泉。牛將軍,酒后殺敵真少見,戰鼓擂動凱歌還。
這一段“贊”,突出了“酒助英雄膽”,正因為有了酒,在敵軍中牛皋才似天神降凡間。
還有一段“贊”:
酒是杜康造,能解萬人愁。成敗利害皆因酒,宋王酒斬汝南侯,太白貪杯江中喪,劉伶大醉臥荒丘。勸君少飲莫貪杯,莫迷真性早回頭。
兩段酒“贊”截然不同,前者對酒贊賞有加,而后者則先談酒之功能:“能解萬人愁”,隨后話鋒一轉,又指出成也在酒敗也在酒,并舉出實例,敘說飲酒過量之害。最后,規勸人們飲酒不可太貪,以防樂極生悲?梢哉f這個酒贊就是一味勸人少飲酒的藥方。
曲藝作品中對酒的描寫,大致有兩種情況:一是褒之,二是貶之。前者數不勝數,如評書《溫酒斬華雄》,評書、快板書、山東快書表演的《武松打虎》等已成曲藝經典之作。素有“金喉歌王”之稱的曲藝大家駱玉笙,古稀之年演唱的鼓詞出白作家王蒙之手的京韻大鼓《文人與酒》,把文人與酒之間的關系闡述得就更淋漓盡致了。傳統曲目《劉伶醉酒》(又名《杜康造酒》,梨花大鼓、太平歌詞、河南墜子、兩河大鼓等曲種也演唱過此篇,詞略有不同),則通過杜康“討帳”唱出了劉伶、杜康兩位酒仙的詼諧性格以及美酒的無窮魅力。
在曲藝作品中,“貶”酒的也不少。我們之所以用這個“貶”字,是相對“褒”字而言。其實對美酒本身并無“貶”意,而是從善意角度規勸人們要飲酒適量,不可過度,更不可酗酒,否則會鬧出許多笑話,甚至會釀成災禍。
過去,人們常說“酒色財氣”。無疑,把酒與色、財、氣并列,并且排在首位,就是視酒為害了。這是對嗜酒如命、因酒誤事而言的。在傳統相聲中,有一段“四字聯音”,以吟詩的方式,談論了對“酒色財氣”的幾種認識。其中有贊美的,也有貶低的,也有規勸的,比較全面地反映了人們對“酒色財氣”的看法。
西河大鼓書《太白醉寫》,鐵片大鼓書《李白醉草嚇蠻書》,描述了唐代詩人李白進長安應考,因為沒有賄賂主試官楊國忠、高力士,而受辱被黜。當時,黑蠻國以蠻文上書唐玄宗來探虛實,妄圖叛唐,滿朝文武官員皆不識蠻文,李白應召上殿,宣讀蠻書,玄宗大喜,又命其寫詔以顯國威。李白為懲戒奸賊,請旨命高力士脫靴,楊國忠研墨。李白在醉態之中,詔書一揮而就。黑蠻國的囂張氣焰被打了下去。從此,唐玄宗對李白深加敬重,李白也因此譽滿京都。
古往今來,愛情在人們的社會生活中,一直是一種高尚、純潔的感情。它也是文學藝術作品中永恒的主題。在傳統的曲藝作品中,描寫愛情和酒的故事也是常見的。在較早的唱詞刻本中,曾經有《十杯酒》的唱段。當時蘇州、揚州、湖北、云南、山東和北平都有刻本流行。濟南刻本上還標有“南詞”二字,想必是從南方流唱到北方的。這是一曲以一位少女的口吻從勸君飲酒的角度描述的愛情唱詞。少女從一杯酒開始,一直唱劍十杯酒,敘述了與小才郎由相識到相知,由相愛到相親的全過程。唱出了少女細膩的感情色彩,富于濃厚的生活氣息。
從古至今,有一些人不僅僅是愛喝酒,而且是嗜酒如命。我們姑且不稱這些人為“酒鬼”,而稱其為“酒迷”。劉寶瑞表演的單口相聲《酒迷》中就講了一個酒迷,整天酒瓶子不離手,逮哪兒哪喝,一天三醉。酒迷的兄長規勸酒迷,酒迷就是不聽,兄長一氣之下就讓他進酒缸,酒迷二話沒說,就跳進了一個大酒缸里,酒迷的大哥在酒缸上面蓋上了一扇磨。酒迷媳婦以為他被酒淹死了,在酒缸旁邊就哭了。酒迷媳婦略通文墨,隨口說了一首詩: “哥哥言語你不聽,把你扔在酒缸中。若得夫妻重相見,除非做夢在三更!”沒想到,酒迷在大缸中喝酒更得勁了,沖著磨眼兒喊上啦,也應了四句詩: “賢妻不必慟悲哀,我在缸里挺自在。你若念咱夫妻義,趕緊送點兒酒菜來!”這段相聲成功地塑造了一個酒迷的形象。寓教于樂,是一部成功之作。
這段《酒迷》的相聲在許多鼓詞中也有。例如河南墜子、西河大鼓等都有相同內容的唱段,在全國各地廣為傳唱。
有的酒迷還是財迷,張壽臣表演的單口相聲《喝酒》,則是從飲酒的角度刻畫了一位財迷的形象。別人喝酒都是用酒盅喝,而《喝酒》中的財迷王掌柜則是用特殊的“酒盅”——豬鬃蘸酒喝,令人捧腹。
關于規勸人少喝酒的相聲段子,首屈一指的作品當屬相聲大師侯寶林表演的《醉酒》了。在這段相聲中,侯寶林先生把喝醉酒以后的幾種醉態表演得惟妙惟肖,尤其是真正醉了的兩個人,互相吹牛,各不服氣,神態各異,演得活靈活現。其中,一位掏出了手電筒,把手電筒立在桌子上,打開電門,射出一道光柱,讓另一位順著光柱爬上去。另一個也不含糊:“這算得了什么呀?不就是爬這根柱子?你別來這套,我懂。我爬上去?”正常人都知道,這根本就不能爬。但是醉態中的人卻有醉想法: “我爬到半道兒,你一關電門,我掉下來了!”人們在聽了這段相聲以后,對酒后失態有了更深刻的印象及更理性的認識。同時,任何一位嗜酒如命的人聽了這段相聲,也會笑后有所醒悟吧!
關于規勸少飲酒的相聲段子有許多。酒迷是應該規勸的,但是規勸酒迷可不是一件容易事。單口相聲《九月九》就描寫了這種難度。說有夫妻_人,男的好喝酒,女的好打牌。夫妻二人經常吵架,日子過得也不富裕。于是,男的戒酒,女的戒牌。但是,他有一條規矩,男的不準說“牌”字,女的不能說“酒”字,說了丈夫就可以喝酒。女的說出一個“酒”字,就罰女的站在旁邊看男的喝一斤酒。他沒想到自己的妻子竟然七八天沒有說出一個酒字來,可把酒迷給憋壞了。他就請來兩位酒友相助,酒友到他家串門,留下的每一句話里都帶酒字。酒迷回家以后,妻子將事情相告,但沒有一個酒字,甚至沒講一個酒的同音字。于是把酒迷氣暈過去了。妻子以為他被氣死了,哭訴中帶出了日子“九月九”,酒迷一聽,馬上還陽了,嚷著要喝二斤酒!可見酒迷戒酒也不易。
相聲大師馬季在一段相聲中說一位司機酒后駕車,把車開得搖搖晃晃。這時,馬季說“這輛車大概燒的不是汽油,是酒!币矊坪篑{車的危害進行了善意規勸。
另一位相聲笑星師勝杰表演的醉漢酒后失態的相聲,一位懼內的醉漢在妻子面前反復聲稱自己沒喝多,實在忍不住吐了,就用自己的帽子接住,而后忘記倒出去,竟然又戴在頭上,其狼狽相可想而知。這也是一種帶有諷刺性的規勸。
酒迷醉酒,不影響他人還算說得過去。但是,如果影響了孩子,則便是過分了。劉虎臣創作的單口相聲《劃拳》中的趙大哥就是一位因自己嗜酒而影響了子女的酒迷。48歲的趙大哥不僅嗜酒,而且愛劃拳,被人稱為“劃拳高手”。只要有人跟他喝酒就得劃拳,你要是不會他包教。他認為劃拳可以鍛煉人的腦子,于是他把上小學的兒子小三兒也教會了劃拳。小三在學校說了劃拳詞,老師家訪找到趙大哥,要求家長配合學校教育孩子不要劃拳。于是,趙大哥對孩子進行了“教育”:
“三兒,你過來!
“什么事兒?爸爸。”
“你怎么在學校學劃拳呢?老師找到家里來啦,說得我臉一紅一熱的,多不好!以后從我這兒做起,咱們誰也別劃拳啦!
你要是再學劃拳,別說我打你。聽見了嗎?”
“不是,我沒在學校劃拳,是老師出題我回答來著!
“你都答什么啦?”
“一個‘三星照’,一個‘八匹馬’!
“嗐,你怎么答這個呢!”
“這不是巧啦嗎!”
小三兒的意思是說老師出的題巧啦!爺兒倆一邊兒說,小 三兒一邊兒手里比畫,這一說到“巧啦”不要緊,趙大哥把剛才的保證全忘啦,把手里的酒杯一撂:
“什么?巧啦?怎么那么巧啦!”
“就那么巧啦!”
“八匹馬呀!”
“三星照。
——又劃上啦!
本段相聲諷刺了那些不稱職的酒迷家長。同時,告誡酒迷們不要因自己的不良嗜好而影響下一代。作為家長要對子女負責,要為子女做個好榜樣。中國的釀酒歷史悠久,中國的酒文化源遠流長。中國曲藝是藝苑中的一朵奇葩,酒在曲藝作品中的大量出現,既擴大了酒文化的影響,也豐富了曲藝藝術的創作題材,使兩種文化都得以弘揚。
上一篇:百喉千囀醉梨園——戲劇與酒
下一篇:五糧液的起源及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