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酒大熱有毒,氣味俱陽,乃無形之物也。若傷之則止當發散,汗出則愈矣,此最妙法也;其次莫如利小便。二者乃上下分消其濕,何酒病之有?
今之酒病者,往往服酒癥丸,大熱之藥下之;又有牽牛、大黃下之,是無形元氣受病,反下有形陰血,乖誤甚矣。酒性大熱,已傷元氣,而復重瀉之,況亦損腎水。真陰及有形陰血俱為不足,如此則陰血愈虛、真水愈弱,陽毒之熱大旺,反增其陰火,是謂元氣消亡,七神何依?折人長命,雖不即死,而虛損之病成矣。《金匱要略》云:“酒疸下之,久久為黑疸。”慎不可犯此戒。不若令上下分消其濕,當以葛花解酲湯主之。
葛花解酲湯:
木香五分 人參(去蘆) 苓(去黑皮) 白茯 苓橘皮 (以上各一線五分) 白術 十生姜 神曲(炒) 澤瀉 (以上各二錢) 蓮花青皮三錢 縮砂仁 白豆蔻仁葛花 (以上各五錢)
上為極細末,和勻,每服三錢,白湯調下,但得微汗,酒病去矣。此蓋不得已而用,豈可恃賴日日飲酒?此藥氣味辛辣,偶因酒病服之,則不損元氣。何者?敵酒病故也。若頻服之,損人天命。
——選自《蘭室秘藏》
上一篇:雞尾酒的調制與杯具的選用
下一篇:家庭如何自制藥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