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華有九醞酒,每醉即令人傳止之。嘗有故人來,與共飲,忘勅左右。至明華寤,視之腹已穿,酒流林下。
王子年《拾遺記》:張華為酒,煮三薇以漬曲蘗。蘗出西羌,曲出北羌。以釀酒,得美醇鬯,久含令人齒動。若大醉,不搖蕩,使人肝腸爛,俗謂“消腸酒”。或云:酒可為長宵之樂。
崔豹《古今注》云:漢魏弘為閿鄉(xiāng)嗇夫,夜宿一津,逢故人,四顧荒郊,無酒可沽,因以錢投水中,盡夕酣暢。因名“沉釀川”。
義寧初,有一縣丞,甚俊而文,晚乃嗜酒,日必數(shù)升。病甚,酒臭數(shù)里,旬日卒。
張茂先《博物志》云:昔人有名元石,從中山酒家,與之“千日酒”,而忘語其節(jié)。歸,日沉瞑,而家人不知,以為死也,棺殮葬之。酒家經(jīng)千日,忽悟而往告之,發(fā)其冢,適醒。
《尸子》曰:赤縣洲者,是為昆侖之墟。其滷而浮為蓬芽,上生紅草,食其一實,醉三百年。
王充《論衡》云:項曼都好道,去家三年而返,曰:“仙人將我上天,飲我流霞一杯,數(shù)月不饑!
道書謂露為天酒。見東方朔《神異經(jīng)》。
劉向《列女傳》曰:安期先生與神女會于圓丘,酣元碧之酒。
石虎于太極殿起樓,高四十丈,上有銅龍,腹空著數(shù)百斛酒。使人于樓下漱酒,風至,望之如霧,名曰“粘酒臺”,使以酒塵,事見《拾遺記》。
魏賈鏘有奴,善別水,嘗乘舟于黃河中流,以匏瓠接河源水,不過七八升。經(jīng)宿色如絳,以釀酒,名“昆侖觴”,香味妙絕。曾以三十斛上魏帝。
李肇云:鄭人以滎水釀酒,近邑之水重于遠郊之水數(shù)倍。
堯登山,山涌一泉,味如九醞,色如玉漿,號曰“醒泉”。
《南岳夫人傳》曰:夫人貺王子喬瓊蘇淥酒。
《十洲記》云:瀛洲有玉膏如酒,名曰“玉酒”。飲數(shù)升,令人長生。
《東方朔別傳》云:武帝幸甘泉,長平阪道中有蟲赤如肝。頭、目、口、齒悉具。朔曰:“此怪哉,必秦獄處積憂者,得酒乃解!蹦巳∠x,置酒中,立消。后以酒置屬車,為此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