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啤酒是當今風靡世界的飲料之一,而說起啤酒的來歷還頗有些傳奇色彩。新石器時代有一個健忘的面包師,一天無意中把作面包用的生面團長時問的放在太陽下曬,生面團逐漸變成液體狀態并開始發酵,由此發現了最早的啤酒釀制方法。
關于啤酒的起源,說法頗多。
世界上最早用大麥釀造啤酒是亞述(即敘利亞)、埃及這些古老國家。4000年前,啤酒就在埃及問世。亞述人向女神尼哈羅貢酒便是用的啤酒。那時制啤酒,工藝很簡陋。1994年《華盛頓郵報》載,美國華盛頓大學和南科羅來納大學的考古工作者們,在尼羅河畔發掘到一個釀酒作坊,內有4個酒缸。專家們對酒缸內的黑色物質分析后得知酒缸乃是釀啤酒之用,已有5400年的歷史,這一發現為啤酒起源埃及的說法提供了依據。
大約4000多年前居住在兩河流域地區的蘇美爾人也已懂得釀制啤酒,而且當時啤酒的消耗量很大,蘇美爾人收藏糧食的一半都用來發麥芽然后釀制啤酒。大約同一時代,據說伊朗附近的閃米人也會釀酒。他們不但會釀制啤酒,且將制法刻在粘土板上,獻給農耕女神,至今在巴黎還保存著這種記載制酒法的文物。
中國早在3200年前,就用曲蘗來釀酒。“蘗”是發芽的谷物——麥芽和谷芽。用和谷芽作糖化劑釀成的酒稱為“醴”。這種甜淡的酒,雖然那時不叫啤酒,但我們可以肯定它類似現在的啤酒。南于我國在用蘗釀酒的同時也發明用曲釀酒,蘗法釀酒就逐漸衰微了。明代人宋應星在其所撰《天工開物》中就曾經說道:“古來曲造醴,后世厭醴味薄,遂至失傳,則并蘗法亦亡。”
公元前1800多年,在世界上最占老的巴比倫帝國的《漢摩拉比法典》中,就記載有關于啤酒的法令:“賣啤酒的女人如果不按規定用谷物交換而擅自用錢幣代替,或者是偷斤減兩時,罰丟入水中”;“犯人出現在啤酒店喝酒,沒有通報逮捕,店主判死刑”;“出家人開啤酒店,或到啤酒店喝酒,判處火刑”。可見在當時的巴比倫帝國,人們不僅已經掌握了用大麥釀制啤酒的工藝,而且釀制出了大量啤酒供人們飲用。國王漢摩拉比還親手寫過一本《啤酒釀造法》的書。在同一時期的埃及,也在釀造一種叫做“熱母酒”的大麥啤酒,后發展為四種,“惹提模”就是其中最有名氣的一種。
后來,啤酒被一些國家的上層所重視。法國的理查曼大帝,在日理萬機之余,曾頻繁召集釀酒師講授釀造啤酒的訣竅。美國華盛頓總統有一份親手書寫的啤酒秘方。俄國女皇凱瑟林一世在要發脾氣之前,馬上喝上一杯英國釀造的啤酒消火。
早年,各個國家啤酒的發展很緩慢。啤酒長期都是在手工作坊生產,直到19世紀中葉,機械工業進一步發展以后,啤酒生產才逐步改為機械操作,向現代化邁進。
20世紀初,中國開始出現啤酒廠,這些啤酒廠都是外國人建立的,生產的啤酒用來供應僑民和來華外國人。中國人自已建立和經營的啤酒廠,開始于1915年的北京雙合盛啤酒廠和1920年的煙臺醴泉啤酒廠等。在當時由于人們對啤酒的生疏與不習慣,產銷數都廖廖無幾。
建國后,啤酒工業得到迅速發展。到1990年,全國啤酒生產廠總數已達800多家,產量800多萬噸。全國優質啤酒(獲國家金、銀、銅牌獎者)共有83種,其中不少名牌啤酒遠銷港澳地區和歐洲、北美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