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仲淹(989~1052),字希文,北宋政治家、文學家、軍事家,謚號“文正”。
范仲淹從小刻苦讀書,后世“斷虀 jī 畫粥”的美譽就來源于他身上的故事。
在大中祥符七年(1014)秋和八年(1015)春,他順利通過科舉考試,并中榜成為進士,從此開始了近四十年的政治生涯。
天圣二年秋,己任興化縣令的范仲淹率領數萬民夫,治理海堰工程。不久,綿延數百里的長堤便橫亙在黃海灘頭,保護著鹽場和農田的生產。人們感激范仲淹的功績,都把海堰叫做“范公堤”,更有不少災民,竟也跟著他姓了范。在1028年,即天圣六年,范仲淹升任秘閣校理。由于他正直敢言,得罪了劉太后,被貶往河中府任通判。他的很多好友到城外送他,大家把酒餞別時還贊美他此行的光耀。
三年之后,范仲淹再回京師,任右司諫,成為一名言官,他上書言事更是知無不言。
不久因為立儲一事,耿直的范仲淹再次被貶,去做睦州知州。
這次由于牽扯很大,到城郊為他送別的人,已不是很多,但還是有人舉酒贊許他此行更有光耀。過了幾年.他因為治水有功,又被調回京師,做了開封知府,并獲得天章閣待制職銜。這次范仲淹還是耿直依舊,為反對權奸和腐敗,再次遭到打擊,范仲淹被貶為饒州和知州。
這次打擊沉重,很多人都有所顧忌不敢前來為他送行,但有一個正直的朋友王質,卻依然扶病載酒而來,并由衷地贊美范仲淹此行特別光耀。經歷諸多坎坷的范仲淹聽后大笑,告訴朋友自己已經是三光了,下次再送我,就備一只整羊。事后有人警告王質說,他昨日送范仲淹的言行,都被記錄在案,并將被審查。王質聽了,不僅毫無畏色,反引以為榮。
范仲淹像
1038年,西夏國調集十萬軍馬,侵襲宋朝延州等地。國難思良才,52歲的范仲淹被任命為陜西經略安撫招討副使,并榮獲龍圖閣直學士的職銜。范仲淹此時早已霜染鬢發,但是忠心報國的熱忱卻不減當年。
范仲淹親臨前線視察,整頓軍隊,任用賢能,漸漸建立起一道堅固的國防屏障。
慶歷二年(1042),范仲淹為了嚴密防務,赴大順城等處考察。時值深秋,他已逾54歲,滿頭白發,看到長空飛過的大雁,心中感慨萬千。便深夜挑燈,填詞數闋《漁家傲》:
“塞下秋來風景異,衡陽雁去無留意,四面邊聲連角起,干嶂里,長煙落日孤城閉。濁酒一杯家萬里,燕然未勒歸無計,羌管悠悠霜滿地,人不寐,將軍白發征夫淚。”
濁酒一杯家萬里,既有無限的悲涼,也有慷慨報國的豪邁。在范仲淹的率領和培育下,涌現出許多像狄青、種世衡那樣智勇雙全的將領和一批勇猛善戰的士兵,凝成保家衛國的一支勁旅。
慶歷三、四年間,仁宗皇帝急于通過改革來穩定政局,便將范仲淹調回京師任命為樞密副使。范仲淹、富弼和韓琦等改革者,連夜起草改革方案,很快呈上了著名的新政綱領《答手詔條陳十事》,宋仁宗以詔令形式頒發全國,但改革不久就遭到既得利益集團的反對和反擊甚至陷害改革者。
在此之后,慶歷新政徹底失敗,范仲淹貶居鄧州。昔日好友滕子京來信,要他為重新修竣的岳陽樓作記,他揮毫撰寫了著名的《岳陽樓記》,表達他身居江湖,心憂國事,不放棄理想的頑強意志。雖然他“把酒臨風,寵辱偕忘”,但更主要的還是“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精神。
范中淹畫像
范仲淹邊事貼
又稱鄉曲帖。信中“知府刑部”是富嚴,他曾官居刑部郎中,此時正在蘇州知府任上。范仲淹本蘇州人,因此對富嚴給予自己家鄉親人的關照深表謝忱。而范仲淹這時則遠離故鄉,以陜西招討使的身份,率部戍邊,抗擊西夏。故信中說:“此間邊事,夙夜勞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