茅臺歷史溯何時
茅臺究竟有多少年的歷史,歷來考證頗多。“尤物移人付酒杯,荔枝灘上瘴煙開。漢家枸醬知何物,賺得唐蒙鳛(xí)部來。”這是清代道光年間仁懷直隸廳同知陳熙晉留下的詩句,敘述的是《史記》記載的茅臺釀酒的史實。相傳,在大禹治水時,赤水河因兩岸土壤多呈紫紅色而稱為紅水河,古又稱大涉河、安樂水,后改稱赤虺河,再后稱赤水河。紅水河兩岸居住著土著居民--濮人。從《史記·西南夷列傳》可看出,濮人屬大夜郎國,在當時西南諸氏族中文明程度較高,生產力較發達,尤其善釀酒。但這僅是傳說而已,真正有史可查的是漢代司馬遷《史記》中的記載。
漢武帝時,派遣番陽令唐蒙出使南越,在禹州(今廣州市)品嘗了一種香甜可口的“枸醬酒”,便向周圍人打聽,得到的回答是“道西北牂牁(zāng kē)江廣數里,出番禹城下”(現黔北遵義一帶古屬牂牁郡),由此得知這美味的名酒來自于大涉水(今赤水河)流域之“古鳛部”。唐蒙回到長安后,將這一情況報告了漢武帝劉徹,并將枸醬酒獻上,漢武帝飲后大加贊賞定為貢品。
建元六年(公元前135年),唐蒙出使夜郎,途中首先到達“鰭部”(《史記》稱之為“夜郎小邑”)。對于唐蒙此次到“鯧部”,奉旨拓夷道,有兩種說法:一說是與漢武帝對唐蒙進獻的“枸醬”贊賞曰“甘美之”有關,一說則稱這位中郎將懷念“枸醬”美酒,故特意取道仁懷。
赤水河舊時曾有“鳛部水”之稱,鰭部是春秋戰國時期南夷君長國之一,現與茅臺毗鄰的習水縣之名便由此而來。經考證,“枸醬”是當時仁懷一帶用水果加入糧食經發酵而釀制的一種名酒。
到了唐宋,仁懷已能釀制全國聞名的大曲酒(真正的白酒)。北宋詩人黃庭堅在往廣西宣州赴任途中飲到“牂牁酒”后,發出“殊可飲”的贊嘆。
到了元、明時期,茅臺地區已出現了“回沙”工藝,正規釀酒作坊在楊柳灣一帶陸續興建。
清初,茅臺回沙醬香酒已逐漸定型。康熙四十二年(公元1704 年),“茅春”、“茅臺燒春”、“回沙茅臺”等已成為西南市場的佼佼者。清咸豐《黔語》中載:“茅臺村隸仁懷縣,濱河人善釀、名茅臺春,極清洌。”
清乾隆十年(公元 1745年),貴州總督張廣泗向朝廷奏請開通赤水河道,于次年三月竣工,茅臺成為黔北重要交通口岸。到嘉慶道光年間,制作茅臺酒的燒房已發展不下 20余家。現考證已發現兩個有名有牌的酒坊:一為“偈盛酒號”(公元1784 年),一為“太和燒房”(公元1803年前)。到光緒三年(公元1877年),四川總督丁寶楨為開發利用赤水河,奏請光緒皇帝批準,再次疏通赤水河道,茅臺成為清代川鹽運黔的四大口岸之---仁岸(由合江至茅臺這一口岸)。仁岸著名的四大鹽號“永隆裕”、“永發祥”、“協興隆”、“義盛隆”在茅臺大建鹽倉。每年由赤水河運往茅臺的鹽大約 650萬公斤。一時間,茅臺地區商賈云集,民夫川流不息,口岸大有千人拱手、萬盞明燈之勢。與此相對,人們對酒的需求與日俱增。茅臺鎮成為“家唯儲酒賣,船只載鹽多”的繁華集鎮。貴州2/3的食鹽由此起程轉銷全省各地,茅臺酒亦由此遠銷海內外,名聲大振。正如鄭珍《茅臺村》詩云:“遠游臨郡裔,古聚綴坡陀。酒冠黔人國,鹽登赤虺河。”他還在另一首《吳公嶺》中,有兩句談到茅臺的商業盛況:“蜀鹽走貴州,秦商聚茅臺。”
到道光年間(公元1840年左右),茅臺地區酒的產量已達170噸,達到我國釀酒史上首屈一指的規模,此時的茅臺酒在世人眼中,已是“風來隔壁三家醉,雨過開瓶十里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