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徵亦是釀酒大師
宋漣圭 牛蘭學
魏徵(580-643),字玄成。館陶(今屬河北)人。唐初政治家。他少時孤貧,出家為道士。隋末參加瓦崗寨起義軍,被李密召為典書記。敗后降唐。又被竇建德所獲,署為起居舍人。竇建德敗后歸唐,為太子洗馬。太宗即位,擢為諫議大夫,貞觀三年(629)任秘書監,后一度任侍中,封鄭國公。以疾辭官,拜特進,仍知門下省事。卒謐文貞。為“貞觀之治”做出了杰出貢獻,和唐太宗被稱為“君明臣直”的典范,被唐太宗稱為“人鏡”,歷史上被譽為“千秋金鑒”。
人們多知道魏徵是個政治家,性耿直,立朝多所諫諍,勸諫唐太宗“兼聽則明,偏信則暗”以及“水能載舟,亦能覆舟”等道理,陳諫二百余條,史稱諍臣。或許還知道他也是思想家、文學家和史學家。曾參與修撰《群書治要》及《隋書》序論,《梁書》《陳書》《齊書》的總論等,其言論多見《貞觀政要》。今存有《魏鄭公文集》與《魏鄭公詩集》。他還是初唐頗有影響的詩人《唐詩別裁》說他的《述懷》詩“氣骨高古,變從前纖靡之習。盛唐風格,發源于此”有的甚至說他的這首詩筆力道勁辭采英毅,領袖一代詩人”(《而庵說唐詩》)。
這樣一位功績卓著的政治家,怎么還是一位釀灑大師呢?在《全唐詩》中我們讀到兩首唐太宗李世民為魏徵寫的詩,從這里開始探秘才豁然發現魏徵是一位卓越的釀酒大師,其釀制的“魏徵家酒”曾經風靡中國千年,是中國歷史上真正的“千年名酒”。
一首是《望送魏徵葬》,寫的是貞觀十七年(643)正月魏徵去世后,唐太宗“詔內外百官朝集使皆赴喪”,“晉王奉詔致祭”自己“作文于碑,遂書之",并“登苑西,望哭盡哀”(《新唐書》卷九十七《魏徵傳》)。詩中說:“望望情何極,浪浪淚空泫。無復昔時人,芳春共誰遣?"真切地寫出了唐太宗對被自己當作"人鏡"來倚重的諍臣不幸去世的悲痛和惋惜。這是唐太宗對作為政治家等魏徵的贊美。
另一首是《賜魏徵詩》: líng lù 勝蘭生,翠濤過玉薤 yù xiè。千日醉不醒,十年味不敗。此詩題下有“注”說:“魏徵善治酒,有名曰、曰翠濤。世所未有。蘭生,漢武帝百味旨酒;玉薤,隋煬帝時酒名也。”由此可見,魏徵不僅“善治酒”,而且所釀的“醺碌”、“翠濤酒非常有名,是“世所未有”。唐太宗稱贊“魏徵家酒”比漢武帝時的名酒--百味旨酒蘭生和隋煬帝時的名酒玉薤”都要好。這是唐太宗對作為釀酒大師魏徵的肯定。
不過,我們還是疑慮,會不會是魏徵獻酒,君臣歡飲唐太宗喝高了,一時興起信口而吟,下筆成詩呢?如果魏微所釀的“醺碌”、“翠濤”酒真是“世所未有”的名酒,在文化昌明、紙張和刻印書籍已普及、著書立說蔚然成風的唐代,一定會有其他人在別的著作中有所記載。于是,我們開始留意這方面的史料,證據越來越充分證明唐太宗確是實事求是的評價。
一是舊題唐柳宗元撰《龍城錄·魏徵善治酒》載:“魏左相能治酒,有名曰醺、翠濤。"柳宗元 (773 一819),唐代杰出的散文家、詩人,古文運動領導者,唐宋八大家之一。他還是唐代著名的“永貞革新”的骨干。永貞元年(805)秋,革新失敗后,先貶永州司馬,十年后遷柳州刺史。《龍城錄》的“龍城”指的就是柳州。這時魏去世已 170 多年,如魏徵所釀的“”、“翠濤”酒名氣不大,恐怕早已失傳。柳宗元又怎么會在書中加以記載呢?另據張心澂 cheng《偽書通考》等說,此書“或云宋王铚偽托"(《辭源》語),如此則更足見魏徵所釀的“醺碌”、“翠濤”酒名氣之大,到宋朝還在流傳。
二是元代宋柏仁的《酒小史》,共列出歷代酒名106種,“魏徵醺翠濤”赫然在列。大唐盛世,名酒眾多。名酒中又可分為宮廷酒及貢酒、地方名酒、家釀名酒和藥酒及滋補酒四類。其中家釀名酒是唐代的一大特色。這與唐代初、中期不禁私酒,家釀酒興旺發達有直接關系。許渾《晦日宴劉值祿事宅》詩句“城中杯酒家家有”就反映了當時家釀酒的普遍。唐玄宗時期京師巨富王元寶每遇大雪時,"自坊口掃雪,立于坊前,迎賓就家,具酒暖寒",以表明自己樂交善施。家釀名酒中最有名的為魏徵醺和翠濤、焦革家釀酒、汝陽王李琎家釀酒、裴度魚兒酒。但到了元代,卻只有魏徵、翠濤和唐憲宗李花釀(宮廷酒)、劍南燒春(貢酒)、汾州乾和酒、玉練槌(地方名酒)一起被載入了《酒小史》。
三是在歷代文人的詩詞曲中長吟不衰,其中尤以醺(亦作“酃”、“醺淥”) 酒為甚,幾乎成了美酒的代稱。如“四弦才罷醉蠻奴,酃余香在翠爐”(唐皮日休《春日酒醒》)“寒光零亂,為誰照醺(宋黃庭堅《念奴嬌》)“蘇堤堤上尋芳樹,斷橋橋畔沽醺,孤山山下酹林逋(元曾瑞《醉太平》);“高燒銀蠟看錕锫,細煮金芽攬轅轤滿斟玉傾醺碌"(明湯式《湘妃引·送友歸家鄉));"詩思雜離情,宛如中醺”(清張昭漢《久別瓊玉表妹賦此志懷》)等。這里需要說明的是,晉代也有醺碌(亦作醺淥")美酒,如晉葛洪《抱樸子·嘉遜》:“藜藿嘉於八珍寒泉旨於醺淥。”《晉書·文帝紀》太康三年:“薦酃淥酒于太廟。”但隋唐以后已不見著錄,因此上引詩詞曲中之“醺碌”當指唯一見于著錄的魏微所釀“”。此外,據《元氏掖庭記》載:元代的宮廷酒中還有名為翠濤飲的名酒。
由此看來,在1200多年里,魏徵所釀的醺”、“翠濤確是名酒。而能釀青史留名之酒的魏徵就應是當之無的釀酒大師了。
那么,魏徵所釀的“醺碌”、“翠濤”酒好在哪里呢?按唐太宗詩中稱贊的妙處主要是兩點:一是千日醉不醒”即酒性醇厚,酒勁大。這里用的是千日酒的典故。據《博物志》記載:玄石從山中酒家沽酒回家,喝了“醉臥不醒數日”,家人"以為死也,具棺殮葬之"。千日之后,酒家想起當時忘了告訴他這是“千日酒”,不能多喝,現在他“醉當醒矣”,就到玄石家詢問,并讓其家人“掘冢開視,玄始醒(坐)起于棺中"。二是“十年味不敗”,即酒質優良能久藏不變質。據《中國酒經)記載:“他(魏徵)釀的酒很多,其中有兩種名酒,一叫醺’,一叫翠濤’。他把這兩種名酒,貯盛在小口大肚的瓶子里,十年都喝不完味道是世間少有。”他的釀酒技術,是向西域人學的,所謂得“大宛之法”。(上海文化出版社,2000年2月第1版第443頁)。
什么是“大宛之法”呢?大宛yuan 是古國名,為西域36國之一。大約在今中亞烏茲別克斯坦費爾干納盆地。《史記·大宛列傳)說:大宛"多善馬,馬汗血,其先天馬子也”。即產汗血馬的國家。《漢書·西域傳上。大宛國》說:大宛以蒲(葡)萄為酒,富人藏酒至萬余石久者至數十歲不敗。俗嗜灑。不過,魏繳所釀的"醺翠濤并不是葡萄酒。唐代的宮廷名酒中另有葡萄酒的記載:唐太宗收復高昌,收馬乳葡萄種于苑,并得酒法,乃自損益自造,造酒呈綠色,芳香酷烈,味兼醍醐。皇帝常用葡萄酒賞賜學士,宮廷中宴飲,葡萄酒更是必備之酒(《中國酒經》,上海文化出版社,2000年2月第1版。第443頁)。從魏微所釀的“醺”、“翠濤”酒“十年味不敗來看,他或是學習了貯藏酒的“大宛之法”。其實,我國古代酒的貯藏技術比西方啤酒和葡萄酒的貯藏技術先進得多。如唐代即有“燒酒”(對酒直接加熱)技術,即唐房千里《投荒雜錄》和劉恂《嶺表錄異紀》所謂“實酒滿甕,泥其上,以火燒方熟,不然不中飲"后來演變成宋代的火迫酒”、"煮酒"技術,既促進酒的成熟和酯化增香,又加熱滅菌,利于酒的貯藏,比西方各國要早 700 多年。其他如酒須“澄得清”,入甕后“便用蠟紙封閉,務在裝滿".以及煮酒時加入黃蠟(也稱蜂蠟)等技術,也都與現代濾菌、隔絕空氣防氧化變質原理相同。魏徵“醺)翠濤”酒的釀造和保藏技術也應大體如此,具體詳情則因文獻的闕如而有待進一步發掘考證。也有人考證說醺碌,是一種當今很罕見的綠酒。明代醫學家李時珍《本草綱目·酒》有解釋:“酒,紅曰(堤)(ti 體),綠曰(醺)(ling 零),白曰(磋)。",即是綠酒。可以看出:醺、翠濤都是綠酒,在當時,綠酒是很常見的。而今天,綠酒的釀制方法已經失傳。
總之,魏徵不僅作為政治家、思想家、文學家、史學家等給我們留下了豐富的文化遺產,而且作為釀酒大師也為我們留下了豐富的技術遺產。對于后者,尚掩蔽在其政治家等的光環下,更需要我們酒業同仁去挖掘、發現、研究、宣傳和繼承。上個世紀九十年代,館陶縣由王保嶺、牛蘭學、劉清月等發起成立了魏徵研究會,在研究會參與下,河北東龍酒業公司在趙洪濤先生主持下,于1998 年開發魏徵“翠濤酒”(250 毫升瓷瓶裝),累計生產銷售數十噸。館陶縣喬桂蓮女士 1998 年成立魏徵家酒酒業公司,注冊“魏徵家酒”商標,于 2004 年公司注銷轉讓,累計生產銷售魏徵家酒(500毫升玻璃瓶裝)數百噸。《辭海》等曾多版本確認魏征為館陶人,2020年8月《辭海》(第七版)公開發行再確認魏徵籍貫僅為館陶。魏徵條目記載:魏徵(580--643)唐初政治家。字玄成,魏郡館陶(今屬河北)人。但愿本文能作為引玉之磚,引來更多熱心者的研究,讓釀酒大師魏徵的歷史遺產進一步發揚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