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歷史上,流傳著“簞醪勞師”的典故。“簞”者,是指盛酒的圓形竹器;“醪”者,是指汁滓混合的濁酒。“簞醪勞師”就是用一桶帶糟的米酒來犒師勞軍。關于簞醪勞師此酒文化典故由來,據稱是在越王勾踐率兵伐吳時期。
公元前492年,越王勾踐被吳國打敗,帶著妻子到吳國去當奴仆。群臣聚集,送君送到浙江邊。大夫文種上前敬酒獻肉,依依惜別。勾踐想此奇恥大辱,舉杯垂涕,仰天嘆息,默無所言,竟喝不下去。文種說,“請大王干掉這杯酒,你永遠是我們的萬歲之君。”
有了這杯酒墊底,還有什麼苦酒不能喝?在吳三年,勾踐受盡欺凌,忍辱負重,終于取悅于夫差。期滿之后,吳王大縱酒于文臺,勾踐上酒辭“奉觴上千歲之壽”,“觴酒暨升,永受萬福。”這時他的心理燃著復仇的烈火。
勾踐回到越國,十年生聚,十年教訓,發憤圖強,臥薪嘗膽,只為報仇雪恥,興國滅敵。非后手織不衣,非王手種不食。他牢記毛主席的教導,”世間上有了人,什麼事都好辦”把增加人口當作第一件大事來抓,采取獎勵生育的措施。女子十七不嫁,父母有罪。男子二十不娶,父母有罪。只要生孩子,公費醫療全包了,不用任何保險。生男孩,獎二壺酒,一犬;生女子,獎二壺酒,一豚。
把酒作為生育子女的獎品,史無前例,開天辟地。”壺酒興國”的典故就來于此。我只知七十年代,中國鼓勵”獨生子女”,每月獎勵5元人民幣,夠買四瓶二鍋頭的。后來改為強制,5元錢也沒有了,喝酒得自己掏錢買。
勾踐獎的酒,就是越國的特產紹興黃酒, “味甘、色清、氣香、力醇之上品”。越國地處東南,不產稷粟,以稻米為釀酒的原料。酒多,說明農業發達。喝酒多,說明國泰民安。越地也產名茶龍井,按照”以茶代酒”的推崇者,應該獎勵龍井,可是勾踐沒聽他們的。
經過十年休生養息,韜光養晦,越國在酒的滋潤下人丁興旺,糧庫豐盈,兵精馬壯,上下同心,迎來了出兵征討吳國的這一天。
出發前,盛大的閱兵式,刀山劍林,同仇敵愾。”將士們好!””大王好!””將士們辛苦了!””大王辛苦!”振山倒海。接著,父老向勾踐獻酒,有人說是家家戶戶所有的存酒,有人說是全國僅有的一簞酒,他心潮澎湃,豪情滿懷,把酒倒在河的上流,頓時酒香彌漫,水濃如酒,他與將士們一起俯身河畔,迎流共飲,于是士卒振奮,勇氣百倍,歷史上稱為”簞醪勞師”。簞者,盛酒的圓形竹器,醪者,醇酒也。
在這之前,勾踐還略施小計,獻出大量美酒給吳國,那邊是醉酒狂飲,喝得昏天黑地,積瓶成山,造就了現在杭嘉湖平原上的”瓶山”。這樣,一邊是酒助民心,酒長士氣,一邊是酒地花天,醉生夢死,越國一舉滅了吳國,勾踐成了春秋時代最后一位霸主。
除此之外,類似簞醪勞師的酒文化故事還有許多,如戰國時秦穆公討伐晉國,在一河邊,秦穆公打算犒勞將士,以鼓舞將士,但酒醪卻僅有一鐘,有人說,即使只有一粒米,投入河中釀酒,(也可使大家分享),于是秦穆公將這一鐘酒倒入河中,三軍飲后都醉了。不過次秦穆公之事未見于正史,所以,現在一般說“簞醪勞師”的典故一般只指越王勾踐。
上一篇:從《戰狼2》看電影中的酒文化情結
下一篇:酒文化典故 賀知章金龜換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