瀘州老窖的釀酒技術,發源于古江陽,秦漢以來逐漸孕育,興于唐宋,并在元、明、清三代得以創制、雛型、定型及成熟的。兩千年來,世代相傳,口傳心悟,形成了瀘州老窖獨特的釀酒技藝。
獨特的“續糟發酵”工藝
每一次經過發酵的酒糟,蒸完酒后,將四分之一的酒糟(主要是面層糟)丟掉,剩下四分之三的老糟,再新加入四分之一新鮮的高粱,保證重量不變,再次送入原來發酵的窖池,開始下一輪的發酵,就像數學中“二分之一取不完”的原理一樣,如此循環往復,日復一日,年復一年,有多老的窖,就能在里面尋出多老的糟,這就是釀酒技師們總結的“千年老窖萬年糟”,窖池越老,酒質越好,酒越香;同樣,糟醅越老,酒質越好,酒越香。
23代傳承,口傳心悟
瀘州老窖遵循先輩悟出的“相生相諧、互補共輝”的古法釀制之道,僅限于師徒之間“口傳心悟”;經歷代人的用心領悟和傳承,代代相繼,至今已歷23代。
釀制技藝入選非物質文化遺產
2006年,瀘州老窖酒傳統釀制技藝作為濃香型白酒的唯一代表入選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08年,與茅臺傳統釀制技藝一起作為中國蒸餾酒釀制技藝入選“人類口頭與非物質文化遺產”預備名單。
瀘州老窖在我國酒類行業中有"活文物"之稱,這也是瀘州老窖人日積月累、代代相傳的大智大慧。